在同济大学110周年校庆到来之际,2017年“同济大学追求卓越奖励基金”评选结果正式揭晓,李杰等16位同志获得这一同济最高奖项。 追求卓越教师奖 李杰:奋进在结构工程世界前沿 李杰,1957年生于河南省开封市;1988年毕业于同济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1993年晋升教授职称;1999年 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首批特聘教授; 现任同济大学结构工程学科讲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防灾救灾研究所所长。 长期从事结构工程、地震工程、随机动力学和工程可靠性理论研究工作。任国际结构安全性与可靠性协会(IASSAR)执行委员会执委、国际土木工程风险与可靠性协会(CERRA)主席团成员;中国振动工程学会副理事长、随机振动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建筑学会结构计算理论与工程应用专业委员会主任。2013年被丹麦王国奥尔堡大学授予荣誉博士学位、2014年获得美国土木工程师协会(ASCE)颁发的Alfred M Freudenthal奖章。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研究论文400余篇(其中SCI收录140余篇),研究论著被他人引用1万余次。 唐子来:未来城市的“造梦师” 唐子来,男,1957年6月生,汉族,浙江新昌人,博士学位,现任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第十一届和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城乡规划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住建部城市设计专家委员会专家,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上海2040核心专家。2005年9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中参与讲解《国外城市化模式和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2013年5月,在上海市委中心组学习会上作《城市群发展与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专题辅导报告。2007-2010年,担任上海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总规划师,该项目获得2009年度和2013年度全国优秀城市规划设计一等奖。主持本科核心课程,获得全国精品课程;主持教改项目,获得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作为首席科学家,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城市关联网络视角下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研究》。 追求卓越服务奖 柳剑雄:同济“嘉”园的守护者 柳剑雄,男,1962年2月生,汉族,江苏苏州人,中共党员,现任同济大学嘉定校区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主任、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书记。1979年考入同济大学给水排水专业学习,1983年毕业留校工作。入职以来一贯听从组织安排,任劳任怨,认真负责努力做好交给的各项工作,先后在环境工程学院和学校产业工作,多次受到学校表彰,1990年还被授予同济大学首届十佳“优秀青年教师”称号。尤其是2009年起担任嘉定校区管委办主要负责人以来,牢固确立以服务师生为工作理念,深入调研,倾听呼声,不断改进师生服务中心建设和服务项目的落地,方便师生安心学习工作。积极推进校区文化建设,完善校区文化体育设施。努力为校区师生解决交通出行、教职工子女入学等实际问题。勇于创新,探索校区管理方式,协调优化办事流程,提高办事效率,保证了校区安全稳定。 同济高铁人:中国高铁背后的同济力量 自2004年8月中国全面引进国外高铁技术至今,时速350公里中国标准动车组投入客运,中国高铁先进技术实现了自主化、标准化。在此期间,中国从高铁先进技术的追赶者,亮丽身为高铁先进技术装备的提供者,目前正在成为高铁先进技术的引领者,同济人功不可没。特别是京沪高铁,全长1318公里,是世界上一次建成里程最长的高速铁路。它的建成建立了我国时速350公里高速铁路技术标准体系,大幅提升了重大技术装备水平,搭建了我国高铁自主创新平台,形成了完整的高铁工程高端产业链,推动了世界高铁技术发展。该工程获得2015年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我校马云双等校友在该工程的建设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他们解决了CRH380AL动车组的总体技术指标确定、系统接口关系确定、重量控制等技术难点和模型车制造确认以及样车工程化设计、试制、试验等定型工作,在流线型头型、气密强度与气密性、振动模态、高速转向架等9个方面实现关键技术突破,研发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IGBT牵引变流器。中国高铁从无到有,从落后到领先,从引进到走出国门,辉煌成绩的背后,有同济高铁人默默的付出。 追求卓越学生奖 一、本科生 赵永昭:“振兴济医”路上的追梦人 赵永昭,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2013级本科生,中共党员,同济班班长。他专业成绩排名第一,多次荣获国家奖学金等奖学金。他科研工作突出,发表SCI论文13篇,核心论文1篇,累计IF达51.033,第一、通讯作者10篇,研究论文获得世界学术大会发言邀请函。他主持研究受到世界心理治疗协会副会长在内的多位专家好评,荣获 “挑战杯”校级选拔赛特等奖并入围上海市比赛,他还荣获“科创杯”创新创业奖等诸多省部级以上荣誉。他申请国家发明专利4项(3项为第一发明人),一项专利已在洽谈生产事宜。他热心公益事业,定期看望孤寡老人和聋哑儿童。作为班长,他带领班级连续两年获评“同济大学优良学风班”。他综合能力突出,作为唯一一名本科生荣获“2017年同济大学青年五四奖章”。 曾靖宜:引领创意拒绝平庸,誓做文化产业的弄潮儿!
曾靖宜,同济大学人文学院2013级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本科生,复旦大学新闻学辅修,时任慕己(上海)珠宝有限公司CEO,上海市青年文联成员。大二便积极响应国家“双创”口号,目前她的公司已成为同济科技园的主推项目之一,规模不断壮大,立志成为国家产业升级中的典范黑马项目。她从大一开始主导文化项目,成功打造了公益项目“戏台龙门阵”,获得中国青年报等主流媒体的宣传报道,大二创办了自己的首家公司:海遇传媒,成为同济大学创业谷优秀孵化项目。经过两年时间的筹划准备,酝酿推出新锐文创品牌“DWM慕己”,号召新时代女性和自己约会,做最好的自己!目前,DWM慕己已获得国内顶级投资基金和行业龙头集团的鼎力支持,并受到国内外30+城市,100+学校,3万+女性的喜爱与追捧,数据高速而稳定增长,有望未来成为中国文创珠宝第一品牌。同时她还热衷理论探索,正与导师合著《上海市文创园区发展实录》一书,该书已得到上海市科研基金的支持,并由同济大学出版社确认出版,力求为全国范围的文创空间规划管理提供知行合一的参考建议。本科四年期间,她成绩优异,年年获得学习奖学金,还数次以项目负责人身份完成上海市创新创业项目和SITP项目,且十分热心公益事业,创建和参与了多个公益组织,内容包括女性公益、儿童美育、传统文化等主题。除此之外,她在艺术领域颇有天赋,美术、声乐、舞蹈、书法以及中阮演奏都获得了专业十级、市级金奖等成绩。在通往梦想的道路上,她一直以产学结合的方式、两手抓两手硬的自我要求,辛勤努力而不忘初心,为成为文化产业的弄潮儿这一目标不断努力! 简旭东:一个桥梁梦,一颗卓越心 简旭东,土家族,中共党员,土木工程学院2013级本科生。他来自湘西山区一个美丽但欠发达的少数民族聚居县——慈利县。在家乡的十多年间,他目睹了桥梁建设给家乡带来的巨大改变,而后立志学习桥梁,用桥造福社会,怀着一个“桥梁梦”考入桥梁专业全国第一的同济。入学后,他用持之以恒的努力弥补了自身的不足,一步步向卓越进发,专业课成绩保持学院前5%,获上海市奖学金、优秀学生标兵等荣誉共8项。从多次竞选失败,到担任班级团支书、土木工程学院学生会主席、同济大学学生委员会委员等职务,他始终真诚待人,热心服务同学。为提升专业能力,他从大一起积极参加学科竞赛,坚持进行桥梁健康监测探究,从无到有地取得了包括“挑战杯”全国二等奖在内的竞赛成绩与探究成果十余项,创新学分累计达30分。带着一颗追求卓越的心,简旭东会一如既往地走在实现桥梁梦的路途上,以追求卓越之精神,通天下之志! 二、研究生 王晨飞:走在大数据时代前沿的生科人
王晨飞,2008年进入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生物信息学专业学习,2012年保送本学院直接攻读博士学位。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生科人,在同济大学的9年内他潜心基础研究,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小鼠早期胚胎发育过程中的表观遗传学高通量数据,在国际上首次建立了哺乳动物早期胚胎组蛋白修饰的基因组尺度图谱,成果于2016年发表在《Nature》杂志上,并被评选为2016年中国生命科学领域十大进展。2013年他受邀在美国哈佛大学及Dana Farber癌症研究所访学一年。博士期间他先后发表SCI文章8篇,多次参加国际国内高水平交流会议并获奖,获得第七届全国生物信息学大会最佳海报二等奖,同济大学第十届学术先锋第一名,博士生国家奖学金、光华奖学金,上海市优秀毕业生等荣誉。博士毕业后他选择留在同济,为母校生命科学基础研究的发展发挥光和热。 高志斌:用人工智能的妙明 探索纳米材料的精金 高志斌,男,汉族,党员,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院2015级博士生,师从李念北和任捷教授。曾获得博士生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优秀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青年志愿者及MIPT暑期优秀交换生奖学金等荣誉,参加世界/国家级学术会议二十余次,在顶级学术期刊Nano Letters和Physical Review E上发表论文四篇,影响因子达32.1,现致力于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纳米材料逆向设计软件。已找到三种新型负泊松比纳米氧化硅材料,可用于制造更小更薄的FinFET晶体管,会对手机屏幕、集成电路等领域产生重大影响,并在纳米力学和纳米电子学中具有巨大的潜在应用价值。 张弛:表面低维纳米结构世界的探索者 张弛,2012年本科毕业于同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目前是材料学院2012级直博生。大四开始进入许维教授课题组,主要从事表面物理化学前沿基础研究,包括表面分子自组装和表面原位化学反应,致力于在表面上实现低维纳米结构的可控制备。经过多年导师的辛勤指导和自身脚踏实地摸索与发现,已在本领域权威期刊发表28篇高水平SCI论文(包括IF>10的化学、纳米顶级期刊10篇),论文影响因子总和227。其中以第一或共同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9篇(IF>6的7篇),包括化学顶级期刊 J. Am. Chem. Soc. 1篇和纳米顶级期刊 ACS Nano 1篇。同时,也获得了校内外多项荣誉称号,包括:连续三年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光华奖学金、同济大学第八届研究生“学术先锋”(第一名),以及同济大学优秀学生、优秀毕业生等称号,另外还荣获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优秀墙报奖等。 追求卓越学生提名奖 一、本科生 熊之遥:文理兼修,全面发展的卓越学生 熊之遥,共青团员,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2013级本科生。理工科专业知识过硬,同时具有很强的外语和交流能力。他领导设计的“皮影戏八音盒玩具”通过机械的手段展现中国古代皮影戏艺术,获得了2014年全国机械数字化设计大赛一等奖(五百支队伍中排名第二),并通过上海市创新项目申请国家发明专利。在2016又为同济大学获得了第十一届NXP智能车大赛全国一等奖。他精通英语德语,并考取了高级口译证书,参与2016和2017的密西根,威斯康辛州州长访华任务,安排企业代表团的行程,随团担任翻译。本科期间共获得国家级荣誉3次,校级8次,真正做到了跨学科全面发展。 冯禹: 不断攀登的物理逐梦者 三年总绩点位列2013级物理基地班第一名。曾获美国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全国物理学术竞赛一等奖及最佳风采奖等。后加入超级黑材料的研究队伍,整个项目总共历时三年,获得了吸收率超过99.8%的超级吸光材料,对国防、精密光学等领域都有重要意义,该成果发表于国际知名期刊《ACS Nano》(IF=13.7)。2016年前往哈佛大学物理系进行为期九个月的科研实习并在期间受到导师高度评价。目前共获得3个国家(际)级奖,3个省部级奖项,发表sci论文两篇,中文核心论文两篇,并有两篇sci在投。 刘佳煊:同舟领航创卓越,志做优秀思政人。 刘佳煊,男,汉族,1994年生,中共党员,外国语学院2013级本科生,曾任外国语学院学生会主席、学生团委副书记,2015年“同舟领航,追求卓越”优秀大学生报告团成员。曾获首届“同济好班长”、“优秀学生标兵”、“优秀学生干部标兵”称号。入选2017届“青年人才储备计划”,留校担任专职辅导员,保研至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外交学专业。 二、研究生 范国鑫:以医工结合之长诠释济医仁心仁术 范国鑫,医学院本硕博连读外科学博士一年级,同济大学励志之星,同济十院临床医学院团学联前主席,社会实践校级优秀个人。他以年级第一成绩获得2016年博士新生奖学金,获得哈佛/斯坦福/约翰霍普金斯等高校联合培养的offers,拥有发明专利10项,参编专著1本,一作/共一SCI论文32篇(II区以上杂志9篇),获国家级奖3项/市级奖8项,所研发的新型定位导航系统获得FDA批准应用于临床,不到半年已帮助全国10家医院246例患者减缓了病痛,被中科院II区杂志同行评审称为“Excellent study”,得到中国工程院孙颖浩院士和国际脊柱微创协会侯任主委的一致推荐,荣获“科创杯”、“上汽教育杯”、“卓越杯”等各大型创新比赛的最高奖项,代表同济首获陈嘉庚青少年发明奖一等奖(14年来第4次出现最高奖),被上海市科委和教委联合授予为 “明日科技之星”。他立志当“执柳叶刀镌刻仁心,于脊梁骨谱写仁术”的脊柱外科大夫,以最年轻学者身份入选为北美脊柱外科学会委员,并主持了2017世界骨科创新大会,先后5次受邀在大型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言并获得全国优秀青年医师论文第一名,在连续两届全国“挑战杯”上亦斩获佳绩,以医工结合之长唤起人们对百年同济的最强印记。 刘成龙:将科创成果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刘成龙,中共党员,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2014级直博研究生。他致力于科技创新与工程实践转化,自主研发的新型路面行驶质量快速检测系统通过国家科技成果评价,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获第十四届“挑战杯”大学生科技竞赛上海市特等奖,全国二等奖、2016年上海市“创青春”大学生创业大赛金奖,并作为上海市6支代表队之一,进军全国“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斩获银奖。获国家级奖5项,省部级奖4项;已发表论文9篇,SCI、EI收录5篇,申请发明专利7项,其中授权3项,国际专利1项;获同济大学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学生等称号。目前,该项目已在我国十余个省市推广使用,检测总里程超过5000公里,成功将研究成果应用在祖国的工程建设中。 郝继娜:以材料“敏锐之光”引领环保事业前行 郝继娜,同济大学化学科学与工程学院2014级博士生,师从闫冰教授。她致力于设计发光探针材料用于环境污染物的检测,建立了对环境污染物的超灵敏、快速检测技术,通过科研创新助力我国环境保护事业。她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十一篇,累计影响因子总和72。她凭借优异的学习成绩和突出的科研成果等获得同济大学优秀研究生、优秀博士生奖学金,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两次),获评同济大学“优秀学生”、“优秀毕业研究生”和“学术先锋”亚军等称号。郝继娜同学用其实际行动充分体现了“坚持不懈、追求卓越”的精神面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