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声音

孙宜学:华裔留学生教育要针对性培养讲中国故事能力

中华文化走出去,即以信息传播与沟通方式,借助中外政府机构和社会团体的资源优势,向世界客观说明中国、展示中国,传播中华文化,讲好中国故事,构建公平正义、文明共进的中国国家形象。这个过程具有民间性、间接性等“柔性”外交特征,这与华侨华人沟通中国与世界的桥梁功能天然具有一致性。

华侨华人本身就是中外文化结合的载体,既了解中国,也熟悉所在国的政治、经济、法律和社会状况,是连接中国与所在国的天然桥梁,是帮助中华文化走出去的一条条跨洋越海、绵延不绝的同根之桥。海外华侨华人的身份优势和跨文化沟通优势,使他们能成为中国走向世界的形象大使,成为外国的“中国外交家”。他们会更自然地采取世界不同国家所能理解和接受的方式说明中国,更有利于弥合不同文化之间的分歧,塑造积极正面的中国形象。因此,借助海外华侨华人,不但可以更有效、更有针对性地向世界传播中国优秀文化,助力中国智慧融入世界、惠泽世界,而且可以突破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很多主观和客观障碍,避免很多问题,实现中华文化与世界不同文化之间更有效的交流沟通。

目前,海外华侨华人群体已经发生结构性变化,华裔新生代越来越成为维系海外华侨华人社会与祖国根系相通的关键力量,但与父祖辈相比,华裔新生代群体文化和信仰“本土化”趋势更加明显。而华裔留学生作为华裔新时代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培养方面亟需加强针对化施策,讲中国故事的意识和能力都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提升。目前,华裔留学生教育基本上是作为中国国际学生教育体系的一部分统一进行教学,缺乏针对性和差异化的教学和研究,其所独有的文化传播潜力未得到充分重视和开发,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没得到针对性、专门化培养,客观上影响了这支特殊的文化传播力量的效能。着眼未来,我们要进一步加强精准施策,既要通过顶层设计,将华裔留学生的语言教学、文化传播能力培养纳入中国外交大格局之中,更要在符合国家留学生教育总目标的前提下对华裔留学生采取区别化教育政策,对不同国家、同一国家不同地区的华裔留学生采取差异化、适应性教育策略,根据各国、各地不同的政策法律、宗教信仰、教育水平、华人地位制定不同的培养方案,采取独立的教材体系、施教体系、教师培训体系,研发专门的考核体系,建设专门的人才数据库,从课程设置、文化体验、社会活动、日常管理等方面加强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知识教育和能力培养,将中华文化国际传播责任意识贯穿于华裔留学生教育全过程,使华裔留学生教育与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工作的结合由分散走向联合,由多点形成焦点,逐渐实现华裔留学生中华文化国际传播能力培养的标准化、正规化、专业化,从而使华裔留学生将来能更自觉也更有能力基于中华民族同根意识发挥多元文化优势和在地优势,讲好中国故事。

语言与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母语是民族灵魂之灵魂。华裔留学生继承中华民族语言、文化,既是民族情感使然,也是族群认同的需要。因此,华裔留学生的培养过程,即是中文与中华文化国际传播过程。华裔留学生具有住在国国籍和双语、双文化背景,对祖(籍)国的认同已经不是政治认同,而是文化认同或是族群认同。华裔留学生教育因此必须是一种蕴含情感、思想和观念的传承与传播行为,要能将隐藏在语言文化中的情感、理念传递给学习者,在潜移默化中构建与增强学习者对中华文化以及中华民族“同文同种”的共识,维系华裔留学生的民族特性及其与祖(籍)国的情感,认同中国的核心文化,自觉承担起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的责任,并从中华民族文化中汲取文化自信,沉着应对多元文化冲击,主动有效地消除中华文化走出去所面对的各种误解和冲突,最大限度获得居住国民众的支持与认同,推动中华文化从“走出去”到“融进去”,日用而不觉。

(作者孙宜学 系同济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德人文交流研究中心研究员)

链接:https://www.ccmapp.cn/ccmapp3.0/index.html#/shareDetail?action=opendetail%3Brichtext%3B6d384043-5ae1-4b98-8e75-3af9220c9019&terminalid=undefined


为获得最佳浏览效果,请选用Chrome浏览器
Copyright © 2013 www.tongjiren.org     同济大学校友服务系统    沪ICP备14041928号-1
友情链接: 同济文工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