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声音

孙宜学: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推进华文教育

“一带一路”建设为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华文教育带来“黄金机遇期”。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语言教学中,华文教育所占比重越来越大,所起作用也越来越大。华文教育的对象从以华人子弟为主发展到华人子弟与非华裔子女并重,而且后者的比例也越来越大。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政府和教育机构也通过相关的政策和法规,将华文教育纳入本国教育体系,如泰国、马来西亚等。但我们也必须认识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华文教育有着各自的特殊性,在使用教材和考核标准等方面存在不少差异。为此,我们应根据“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实际情况,梳理、总结华文国际传播的历史经验,从战略层面探索汉语与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途径和方式,通过“一带一路”建设进一步创新华文教育方式,推动华文教育发展,从而为中国文化与其他国家文化的交流和沟通作出贡献。

“以侨为桥”,发挥华人华侨的重要作用。事实证明,海外华人华侨始终是推动华文教育持续发展的坚强后盾。广大海外侨胞有着赤忱的爱国情怀、雄厚的经济实力、丰富的智力资源、广泛的商业人脉。他们比较了解各自所在国的经济、政治、文化、语言、风俗和族群关系等情况,这种独特的身份优势,决定了他们可以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顺利实施提供丰富的人力资源、雄厚的资金支持和有利的人脉网络。因此,海外华人华侨是推动和实施华文教育的天然桥梁和纽带。借助“一带一路”建设,我们可以充分发挥华人华侨的积极作用,使华文教育在沿线国家和地区广泛深入地传播,吸引更多人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

创建华文教育平等合作的交流平台。若要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华文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单靠一个国家和政府的力量进行协调,难以起到更大的效果。因此,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中国可以成立具有综合性、开放性和平等性的华文教育合作机构,以吸引更广泛的社会力量参与到这项事业中,为政府机构、华文学校、汉语教师、华人企业等建立一个平等合作的交流平台。立足于这一平台,中外教育机构可以合理进行资源分配,加强经常性的沟通与合作,并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语言文化状况进行科学归类、分析,并根据目前世界华文教育的实际,分层级设置词汇、语篇、语法、文化热词、教材、案例、试题等数据库,为华文教育的未来发展提供必要的教育资源。

利用新媒体技术开展华文教育。鉴于华文教育分布地域广阔、教育对象成分复杂、学习需求层次多样、协同创新和合作难度大等问题,我们可以利用现代教育和互联网技术,创办打破时空、国别和区域限制的“网络华文学校”,提供高质量的数据库和高水平的华文教育课程等资源,为世界上的华文学校提供全方位的资源服务。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我们可以研发各种实用性的华文文化产品,编写和推广标准化的华文教材、文化读物、华语词典、教学课件、教学数据库等资料,助推世界华文教育更好地适应新形势。

培育健全自足的华文教育资金支持体系。华文教育发展的障碍之一,就是经费来源不足。中国经济的崛起和“一带一路”建设的实施,为振兴华文教育提供了强大的经济后盾,也推动了海外社会力量对华文教育的大力支持。中国可以充分发掘海内外各种社会资源,形成以政府为主导、相关机构为主体、海内外民间资本为主流、华文学校收入为基础的华文教育基金体系,为华文教育提供源源不断的经费支持。同时还要充分发掘海外华文教育自身的产业价值,形成华文教育市场,最终形成“华文教育跨国市场人才需求—华文教育跨国市场人才培养—华文教育自身发展”三位一体、相互依存的自足发展模式。只有这样,才能使华文教育摆脱以前主要依赖华人华侨社团支持的单一模式,从非营利性教育发展成经费自给自足的教育。

促进华文媒体和华文教育的协调发展。语言实力就是文化实力的象征。要充分发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现有华文媒体的作用,同时推动创办新的华文媒体,以营造有利于华文教育的宽松环境,培养华文教育的潜在对象,而优质的华文教育可以培养华文媒体的作者和读者,为华文媒体的未来发展积聚更具有竞争力的人才,实现华文媒体和华文教育的同步发展和良性互动。
随着海外华文教育事业日益壮大,相关机构应抓住“一带一路”建设契机,及早建立、完善华文教育学术话语体系,推动华文教育学科建设,培养华文教育教学与研究领域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保证华文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作者单位:同济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版面链接:http://www.csstoday.so/zgshkxb/20170105/


为获得最佳浏览效果,请选用Chrome浏览器
Copyright © 2013 www.tongjiren.org     同济大学校友服务系统    沪ICP备14041928号-1
友情链接: 同济文工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