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光明网:同济大学召集专家探究“一流人才培养”

一场“一流人才培养研讨会”4月26日至27日在同济大学举行,教育部相关司局负责人、高等教育领域专家学者、国内部分高水平大学代表,聚焦一流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研讨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实施路径,以确定一流人才培养的行动方案。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在《培养堪当大任的卓越拔尖人才》的报告中说:中国高等教育总体上开始进入世界第一方阵,开始与世界高等教育的最新发展同频共振。中国高等教育总体呈现四方面的变化:一是地位作用之变,之前是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平台,如今要成为“火车头”、牵引动力;二是发展阶段之变,随着高等教育即将步入“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将成为每个人职业生涯中的“基础教育”;三是类型结构之变,“多样化”将成为高等教育发展最显著的特征;四是舞台坐标格局之变,中国高等教育要在世界舞台、国际坐标和全球格局中,谋划发展与改革,参与竞争与治理。

吴岩重点介绍了培养卓越拔尖人才方面的工作,包括拟于今年6月推出的“六卓越一拔尖”培养计划2.0版。“六卓越一拔尖”培养计划2.0版,涵盖了“卓越工程师”“卓越医生”“卓越农林人才”“卓越法治人才”“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卓越教师”以及“基础学科拔尖学生”。他表示,2.0版相对于1.0版,最显著的变化就是要全面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等建设,以形成覆盖全部学科门类的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本科专业集群,全面服务于竞争力中国、健康中国、幸福中国、法治中国、形象中国、教育中国、科学中国的建设。

吴岩还特别提到了同济大学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他说,同济大学在国内率先建立了本研全覆盖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不仅设有专门的质量保证管理机构,有专业的质量保证管理队伍,还有非常完备的质量保障制度,包括一整套可操作的标准,定期对教学全过程进行监测评估,还有及时的反馈和持续的改进,为全国高校作出了示范。

同济大学党委书记方守恩表示,“立德树人”是大学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大学的生命线。大学无论怎样发展,都不能忘记“人才培养”的初心。2017年以来,同济大学确立了“扎根中国大地,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奋斗目标,提出要培养符合未来国家发展战略和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才,使学生在“德、康、能、知、美”各方面全面发展。他希望通过这次研讨,为同济的人才培养工作把脉问诊、出谋划策,在创新创业教育、科教结合、拔尖人才培养、新工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国际交流等方面,帮助同济更好地完成“立德树人”这一核心任务。

同济大学校长钟志华院士在会议上分享了《同济大学构筑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人才培养体系的思考与实践》。他说,同济大学在新时代要致力于为国家培养更多一流的拔尖创新人才。学校将围绕“德、康、能、知、美”,完善“立德树人”育人体系、学生心理与身体健康促进及保障体系、创新实践和领导力等综合能力培养体系、综合与专业知识传授挖掘创造体系、美育体系。他介绍了学校推出的一系列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包括系统修订培养方案、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建设科技领军人才培养特区“同济学堂”、建立专业责任教授和课程责任教授制度、建立协同育人的本科生导师制、构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以及文理工交叉的课程体系、招生和培养一体化、深化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结合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以双学位为抓手的国际联合培养人才体系、打造国内领先的创新创业教育、构建协同创新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等。

中国工程院院士、教育部原副部长赵沁平,教育部原副部长、同济大学原校长吴启迪,英国基尔大学副校长Kurt Richard Luther,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清华大学全球学校与学生评价研究中心主任史静寰分别作报告,从不同视角阐述对一流人才培养的思考。

在会议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教育部原副部长赵沁平受聘为同济大学首位“人才培养校长特别顾问”。

据悉,同济大学已明确将每年4月的最后一个星期五设为该校“人才培养主题日”。届时将有来自全国一批兄弟院校的专家学者代表会聚同济,共同研讨如何持续提升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共同谋划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未来发展。(光明融媒记者曹继军 通讯员黄艾娇)


为获得最佳浏览效果,请选用Chrome浏览器
Copyright © 2013 www.tongjiren.org     同济大学校友服务系统    沪ICP备14041928号-1
友情链接: 同济文工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