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上海探索防癌控癌跨界融合的“同济模式”

4月22日,第24届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上海地区活动闭幕式在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举行。

               闭幕式活动中的肿瘤防治咨询现场


中新网上海新闻4月22日电(记者 于俊 陈静)随着中国人均预期寿命的不断增长,肿瘤的发病率随之上升,国内外医学界涌现出多种针对性的疗法,一种集科学技术、人文关爱、全程管理等跨界融合的防癌控癌“同济模式”正在上海探索。

在22日举行的第24届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上海地区活动闭幕式上,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院长秦环龙、书记范理宏与上海癌症康复俱乐部会长袁正平共同发布了独具特色的防癌控癌“同济模式”——涵盖先进科技、人文关爱、吃动心平衡和“分众型”群体控癌等多项领域,凝练出“精准诊断、新兴治疗、群体康复、全程管理”的诊疗路径,以其前瞻性、科学性和有效性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随着医学科研的深入,以往粗放的分期与分级治疗方案已成为过去式,精准医学从理论到实践都强调基于基因的个体化诊断与治疗。“同济模式”的基础建立在“精准诊断”和“新兴治疗”上,前者从基因和分子水平对患者作精准分型,后者则将各种新兴疗法针对性地用于不同患者,从而收获更为理想的疗效。

在本届肿瘤防治宣传周闭幕式上,落户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的同济大学癌症中心展示了一批最新应用于肿瘤临床诊治的新兴治疗方法——除了手术、放疗、化疗等“老三件”,还有近年来在国际肿瘤治疗领域夺人眼球的新抗原、CAR-T、溶瘤病毒等细胞免疫疗法,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海扶刀)等绿色物理疗法,以沃森“医生”(IBM Watson for Oncology)为代表的人工智能会诊系统,以及体现整体医学观、展现癌症治疗新方向的能量整合医学等。

针对癌症体系化的精准诊断和治疗,同济大学癌症中心的药剂科与检验科开展循环肿瘤细胞与循环DNA检测,做到实时、无创的肿瘤诊断与疗效监测;推广肿瘤病人的伴随诊断(PDX、PDO技术)、药敏试验等一系列的国际前沿精准诊断项目,指导肿瘤药物的精准、实时选择,对疗效作全程跟踪;开展药物基因组学与血药浓度监测,用于辅助指导临床用药,降低毒副作用,强化治疗效果。通过上述成套的医疗检测服务,为患者量身设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有助于提高药物治疗的效率,彻底改善患者生存状况。

“同济模式”的一大特色是以社会学理论为指引,引入人文关爱的力量。近年来,同济大学癌症中心联合上海大学音乐学院、社会学系等外部力量,与肿瘤、放疗、血液、泌尿、甲乳等医院临床学科展开深入协作,探索开展了音乐治疗、芳香治疗等独具人文关爱特色的方法,鼓舞了患者战胜疾病、拥抱健康与未来的信心。

当天,同济大学癌症中心还与上海癌症康复俱乐部签署了《合作开展癌症患者术后康复营养支持协议书》。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副院长李济宇表示,基于全人理论的“分众型”群体控癌方法,签约双方将携手汇聚社会力量,开展患者的康复期管理,用营养治疗、运动处方、心理疏导等手段巩固疗效,提高治愈率,探索一条崭新的防癌抗癌道路。

闭幕式活动期间,主办方还邀请社会科学、公共卫生、康复医学、癌症诊疗等学者专家,向患者进行营养、运动、心理等方面的咨询指导,并提供肿瘤新兴诊疗模式的体验服务。(完)


注:请在转载文章内容时务必注明出处!   编辑:于俊


为获得最佳浏览效果,请选用Chrome浏览器
Copyright © 2013 www.tongjiren.org     同济大学校友服务系统    沪ICP备14041928号-1
友情链接: 同济文工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