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声音

陈强: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再出发的新作为

8.png陈强近照。图片来源,作者本人提供。

五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对上海提出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的要求。五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上海克难攻坚,砥砺前行,奋力推进科创中心建设,彰显了忠诚、胸怀、智慧和力量。

上海五年来的科创路径

五年来,上海立足大局,急国家之所急,对接国家创新驱动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谋划布局重大科技专项和科研基础设施,积极承担国家科技战略任务。在载人航天、深海探测、量子通信、大飞机、集成电路等关键领域,取得一系列重大原创成果。

五年来,上海放眼世界,着力优化营商环境,打造国际科学、技术和产业的策源地。同时,努力构建开放协同的创新合作网络,不断深化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发起并推进G60科创走廊建设,加速创新要素的省际流动和融合。

五年来,上海系统施策,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着力提升制度供给的质量和效率。推动国务院授权上海先行先试的改革举措落地,并形成可复制推广的经验。此外,上海还在政府创新管理、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收益分配等方面深入开展自主改革探索,实现诸多突破。

五年来,上海齐心协力,推进张江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旨在挺进世界科学前沿,发起国际大科学计划。同时,实施一批引领产业发展的重大攻关项目,剑指关键核心技术领域的“卡脖子”问题。

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新作为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浪潮中,世界主要国家纷纷抢滩布局人工智能、5G、量子技术、生物技术等科创前沿地带。城市更是跻身竞争一线,争夺全球创新格局中的有利位置。科创中心建设正进入关键阶段,上海应有新作为。

一是描绘创新华景。根据“科改25条”设定的目标,到2035年,上海要建成富有活力的区域创新体系,成为全球创新网络的重要枢纽,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功能明显增强。与这一宏伟目标相对应,上海还要勾勒出与创新主体高质量发展,民众高品质生活紧密相关,具有全社会吸引力的创新华景,以获得更广泛的社会响应。

二是夯实创新基础。基础研究是科创中心建设绕不过的坎。2018年,上海全社会R&D经费支出中基础研究占8.3%,与全球领先水平仍有距离。除了持续加大投入外,上海还要在优化投入结构方面多做文章。譬如,支持在地高校建立符合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趋势的学科体系,并强化基础研究。在科创基础设施和功能性平台构建方面,除了进一步优化布局外,上海还要积极探索运行机制创新,汇聚更多优质资源,激发协同创新的网络效应。

三是积蓄创新能量。科创中心建设必须面向未来,发动更多年轻力量加入。上海应加快并深化教育领域改革,从基础教育抓起,切实提升全民科学素养,培育青少年面向未来的创新能力,形成更具战略纵深的创新人才储备,厚植关键核心领域的科技创新人才优势。

四是营造创新生态。良好的创新生态可以促进知识融合、思想碰撞,并引爆科创“场效应”。上海可结合优化营商环境2.0,推动形成“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创新文化和社会氛围。同时,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的政策设计和制度安排,培育协同高效的科技服务体系,布局更多低成本创新空间,推动公共数据的开放和共享,建构层次更为丰富的应用场景。让创意、技术、数据、场景、空间充分互动,形成一张张更具韧性和张力的创新网络。

五是破除创新藩篱。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必须打破制约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宏观层面,需要解放思想,进一步扩大开放,运筹全球创新资源。中观层面,需要下好长三角科技创新“一盘棋”,打通政策协同、战略联动和要素流转的堵点。微观层面,既要重构科研组织形式,点燃群体创新动力。也须着力破除“五唯”,建立新型科技评价体系,激发个体创新意愿,引导其创新行为。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上海科创中心建设既然始于精彩,必将迈向辉煌。

【上海高校智库专家简介】陈强,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上海市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来源:上海高校智库供上海学习平台原创专稿)

为获得最佳浏览效果,请选用Chrome浏览器
Copyright © 2013 www.tongjiren.org     同济大学校友服务系统    沪ICP备14041928号-1
友情链接: 同济文工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