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就是一条条教育交流之路,人才培养,跨文化沟通,外交,技术,都离不开教育的合作。没有教育合作,“一带一路”建设就不可能提高质量和效率。
目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教育水平参差不齐,既有代表世界最高教育水平的欧洲发达国家,也有教育基础极其薄弱的贫穷国家。其中“一带一路”实施的重点国家普遍教育水平落后,教育结构不平衡,国际交流欠缺,民众文化素质偏低,总体水平与“一带一路”建设需求差距较大,影响了中华文化的传播深度,阻碍着民众的广泛认同,造成了中华文化国际传播中“有理说不通”的困境。
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主导者,中国从一开始就非常重视教育合作的作用。2016年7月,中国教育部印发《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的通知,倡导沿线各国开展教育合作,在人才培养、合作办学、师资培训等方面求同存异,共同发展,建构“一带一路”教育共同体。倡议得到了很多国家的积极回应,斯洛文尼亚、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以色列等国家都作出了回应。2016 年,中国在海南举办了首届高等教育国际会议,2017年,在海南又举办了“一带一路”学生流动与教育国际化研讨会,两次会议成为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教育理念和实践的交流会,尤其是高等教育的合作,各方坦诚交流,取长补短,形成了很多共识,加深了彼此的了解和理解,开展了很多合作项目,还对其他领域的合作产生了积极影响。
借力“一带一路”推动沿线国家教育水平全面提升是中国的责任。中国在借力教育发展“一带一路”建设的同时,要主动结合沿线国家的教育现状,分享中国的教育资源和优势,为中华文化在沿线国家的传播,培养必要的传播者,并经由他们实现中华文化在所在国的普及和普遍提高。恰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随着综合国力上升,中国有能力、有意愿向亚太和全球提供更多公共产品,特别是为促进区域合作深入发展提出新倡议、新设想”。教育作为公共产品,有助于提升中国综合国力和世界影响力,也有利于促进中国与“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通情同心。
“一带一路”倡议所展示的是新时代中国主动对接世界发展、展示中国智慧、奉献中国实力的全方位开放格局,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以经济合作为抓手,以文化互信融合为目标的中国方案,不但是为了中国新时代的新发展,也是为了与沿线国家共同发展,在发展中加强相互了解和理解。在西方话语权仍据强势地位和影响力的情况下,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把握好节奏,在推进基础设施项目、经贸合作项目的同时,应科学设计教育合作项目,譬如修铁路,在铺轨架桥的同时,还要培养管理铁路、乘坐火车的人,物是死的,人是活的;物易损,人才恒。换句话说,合作能否成功,能否持续,关键在人,培养人的人和被培养的人。
“人本观”在 “一带一路”倡议推进过程中的基础作用和决定性作用现在还没有得到充分认识,也没有形成广泛的共识,这是在“一带一路”大课堂上第一堂课的教学内容,是中国和沿线国家都应参与的课堂教学,在可能的情况下,还应借助网络和人工智能手段,实现教学的常态化。中国可与沿线国家共同成立“一带一路学院”,一是从各国大中学生中选拔优秀学生共同学习,二是重视儿童时期的教育,使“一带一路”内容成为所在国义务教育内容的一部分。只有这样,以“一带一路”推进教育合作的目标才能逐步实现,以教育合作培养适合“一带一路”建设的“养路工”的任务和要求才能逐步落实。
目前,中国与沿线国家的教育合作因国体政体等原因还无法有效开展,西方教育在沿线国家的弥漫性影响也减弱了这种合作的可能性,在一些沿线国家,中国教育的合作基础几乎为零,而无教育合作的国家和地区,事实上也往往是“一带一路” 倡议推进最困难的国家或地区。以“一带一路”为契机建立教育合作体系、恢复已有合作基础、提升现有合作层次和质量、拓宽未来合作视域等等,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课题,也是应加快切实解决的关键问题。
当今的全球化基本等同于西方化,西方国家的科技优势与知识优势、话语优势是一体并行的,导致世界教育也日趋西方化,西方价值观随之也日趋西方化,这在中国和沿线国家都日趋明显,常态到人们基本上习以为常,不分东西了,这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是直接的挑战和阻碍。教育失去民族根基,也意味着一个民族的根基也将失去,这是中国和沿线国家都必须正视的问题,只有认识到这一问题的危险性、危害性,中国与沿线国家才可能基于民族传承的根本目的,抱团取暖,形成“一带一路教育共同体”,在教育内容、教育体制、教育合作、教育管理等方面形成统一体系,产出统一成果,产生统一影响,共同在抵制西方文化消极影响的过程中形成“一带一路”文化和民族文化,推动文化自觉和自新,在巩固国家统一和独立的同时,巩固文化的主导权和自尊。
作者:孙宜学 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生导师,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