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声音

蔡三发:上海创新生态建设需要加强创新文化支撑


5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李强出席2019浦江创新论坛指出:五年来,上海始终牢牢把握科技进步大方向、产业革命大趋势、集聚人才大举措,系统谋划、整体布局、加速推进,多样性、协同性、包容性的创新生态正加速形成,以科技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优势正日益凸显。面向未来,上海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加强国际科技创新合作,努力成为全球学术新思想、科学新发现、技术新发明、产业新方向重要策源地。他特别强调需要:“积极保护知识产权、维护市场公平,营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培育敢为天下先的创新文化,让一切创新创造活力竞相迸发、充分涌流。”


当今时代,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能更好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日前,全国政协委员、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叶小文先生应邀在同济大学作《中国强起来的文化支撑》的专题报告,他指出,“站起来”呼唤“文化自信”,“富起来”更要“厚德载物”,“强起来”需要“战略定力”,生动丰富的讲述、风趣幽默的语言和激昂深沉的人文情怀,赢得了现场师生一次又一次热烈的掌声,也带给了大家许多思考。


创新文化的加强,对于支撑多样性、协同性、包容性的上海创新生态建设创新生态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从叶小文先生《中国强起来的文化支撑》报告的思想和逻辑出发,可以提出上海创新生态建设加强创新文化支撑的三个方面观点。


一是敢于创新的文化自信。上海集聚各类创新要素,具备完整创新链,创新生态建设基础条件良好。加上上海经济实力、地理位置、国际化发展水平等方面优势,上海完全可以对标任何全球性大城市的创新生态。因此,上海要树立敢于创新的文化自信,以“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和气概,按照“策源地”的目标和要求,敢于创新,敢于实现从“0”到“1”的突破,努力做出引领世界的科学、技术、产业等方面创新。


二是积极创新的文化氛围。上海具有“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海派文化,尊重多元化、个性,兼顾个人和社会利益,具备形成积极创新的文化基因。上海应该以建设全球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为契机,形成“奋勇争先、积极创新”的文化导向,增强各类主体参与创新的荣誉感和使命感,形成创新集聚与融合效应,大力营造全社会积极创新的文化氛围,就会进一步支撑上海良好创新生态的加快构建和形成。


三是潜心创新的文化自觉。上海建设全球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形成完善的创新生态任重而道远,绝不是“喊喊口号、敲锣打鼓”就可以实现的。一方面,需要加强政府在创新领域的“放管服”改革,进一步改革创新评价体系,破解制约创新的体制机制;另外一方面,更加重要的是要形成各个创新主体潜心创新的文化自觉,注重基础研究突破、重大技术攻关和创新产业发展,以“甘坐冷板凳”“十年磨一剑”的精神,凝心聚力,潜心创新,务求实效,真正实现内涵式发展和高质量发展。


/作者系 上海市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研究中心副主任、同济大学发展规划部部长、联合国环境署-同济大学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学院跨学科双聘责任教授


为获得最佳浏览效果,请选用Chrome浏览器
Copyright © 2013 www.tongjiren.org     同济大学校友服务系统    沪ICP备14041928号-1
友情链接: 同济文工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