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声音

陈强:“环同济知识经济圈”发展的新使命


2005年,时任同济大学万钢校长和杨浦区委书记陈安杰在三好坞的一次茶叙,揭开了“环同济知识经济圈”的建设序幕。2007年,区校合作编制的《杨浦区环同济知识经济圈总体规划纲要》正式颁布实行。十多年来,“环同济”从一条街,几个点,划成一个圈,形成了以建筑设计、城市规划、工程咨询、环保科技、工程设计软件等为核心的知识型服务业集聚。同济大学优势学科长期以来积淀的厚重底蕴,在特定历史阶段市场需求的刺激下,经区校联手策动,转化为区域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能。2015年,“环同济”产出规模超过300亿元,2018年达到415亿元。实现了从“工业杨浦”到“知识杨浦”的华丽转身,城区面貌日新月异,服务能级迅速提升,跻身“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行列。另一方面,在与市场需求和社会治理紧密互动的过程中,“环同济”核心产业所涉及的同济大学相关学科,不断校正重点突破方向,赢得强势发展机会。在“环同济”产出规模持续“上台阶”的同时,土木工程、城乡规划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成功登顶,设计学在QS学科排名中一飞冲天,直抵亚洲之巅。


随着科技进步和产业变革,以及同济大学的学科进展,“环同济”发展的需求侧和供给侧都在悄然发生变化。从需求侧看,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期内,“环同济”的迅猛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旺盛的市场需求,改革开放以来年均一个百分点的城镇化率增幅、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持续高强度的房地产开发、会展业的蓬勃发展等,成为“环同济”发展最为重要的动力来源。然而,这些需求如今正呈现出逐步消退和萎缩的趋势,近年来“环同济”核心产业产出效率的停滞不前就充分说明了这一情况。从供给侧看,同济大学在继续强化传统学科优势的同时,瞄准世界科学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积极布局和发展新兴学科,不断取得可喜进展。展望未来,“环同济”将继续上演需求侧和供给侧一轮轮新的精彩互动,政府、高校和企业应携起手来,努力在三个方面有“新作为”,并着力积累三类可复制可推广的“新经验”。


三个“新作为” 


首先,“环同济”在助推上海科技创新策源能力提升方面要有新作为。目前,我国科技发展的国际合作环境正在发生剧烈变化,面临严峻挑战。我们应该清醒认识到“核心技术靠化缘是要不来的”,通过推动更高水平开放,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掌握关键领域的自主可控核心技术已成为我国的现实选择。“环同济”具有智力密集、平台和设施成熟、区校企互动界面友好等优势,借助建设上海自主智能无人系统科学中心的历史性机遇,各方应共同努力,推动“环同济”区域形成创新思想活跃、重大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成果涌现、战新产业和未来产业不断得以孵化和培育的良好局面,使得“环同济”成为上海科技创新策源的标志性区域。


其次,“环同济”在塑造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新动能,推动高质量发展方面要有新作为。需求总有起伏,新的热点也总会层出不穷。2018年415亿元产出的骄人成绩已成为历史。“环同济”未来发展,应着力进一步释放同济大学相关学科的社会能量,提升和丰富产业发展内涵,强化设计服务业产业链高端环节的能力建设。从传统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城市规划的“红海”,驶向生态、文化、智能综合设计的“蓝海”;从单一的产品和服务设计,到跨学科跨领域的智能集成解决方案供给;从知识型服务业低附加值环节的生产者,到知识创造价值创新生态系统的策划者和主导者。不断催生新业态,为杨浦及周边区域持续增添新的经济发展动能。


再次,“环同济”在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方面要有新作为。一直以来,同济大学“与祖国同行,以科教济世”,努力将学科发展的成果转化为温暖社会的能量。在“环同济”新一轮发展中,应充分利用同济大学城市学科群的整体优势,并结合人工智能、生命科学等学科的新生力量,针对交通、环境、社区治理、养老健康、安全管理等领域日益严重的“城市病”,全力提供面向城市问题,旨在提升人居质量的集成解决方案。同时,依托杨浦区控江街道“社区大脑”、四平路街道“社区微更新”等应用场景构建的先发优势,努力推动智慧城市相关技术的应用示范和集中交易。



三类“新经验”


第一,“环同济”在探索区校深度互动,融合发展模式方面要做出新贡献。在“环同济”过去一轮的发展中,供给侧与需求侧密切互动,大学、城市和产业和谐共生,学科发展、城市治理、产业转型交互借力,呈现出“三螺旋”融合共进的可喜局面。如今,“环同济”的发展背景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大规模高强度的基础设施建设热潮正在“降温”,内涵式发展和精细化治理成为新的需求重点。一方面,“环同济”必须考虑如何整合、重塑和提升供给侧能力的问题。另一方面,还要研究在新的形势下,“环同济”如何在学科发展与社会需求高效互动方面形成更为有效的模式,让更多高校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并获得自身的长足发展。


第二,“环同济”在探索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创新生态系统治理模式要做出新贡献。科技和产业的竞争正逐步演化为系统之间的竞争。“环同济”作为一个创新生态系统,涉及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工程化、管理和服务等多个方面,需要进行多元主体协同治理,将创新链、产业链、服务链、资金链及社会资本链,组合成为能够实现自主高效运行,并具有一定弹性、粘度和张力的有机整体,最大限度地整合、吸引和集聚系统内外的优质创新资源,在打造创新生态升级版方面形成最佳实践的系列案例。另外,“环同济”发端于杨浦,但是,周边产业载体的供给已渐入窘境,一部分产业正加速向虹口和宝山方向溢出,这是产业集聚和辐射的必然结果,随之也带来了新的治理难题。“环同济”下一步应重点探索跨行政区域的创新集群协同治理模式,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对长三角一体化进程形成有益启示。


第三,“环同济”要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全民科学素养提升方面做出新贡献。在“环同济”的发展中,独特的“产学研”合作形态使得官、产、学、研、用、金、介等主体间的接触界面变得更加模糊和友善,知识学习、技能培训、方案互动、信息获取、技术服务、国际交流等变得更加扁平化和便捷化,在这样的环境中,数以万计的知识型员工“学思践悟”,快速成长。如今,技术进步不断丰富了知识供给的方式,拓宽了知识供给的渠道,提供了人才成长的更多可能。作为上海全球科创中心建设的重要承载区,“环同济”在培育更多具有国际视野、创业意识、创新思维及经营管理能力的优秀人才,提升所在区域全民科学素养方面,应做出更多贡献,提供更多经验。


未来已来,唯变不变。“环同济”已进入新时代,只有以新的供给侧能力,应对新的需求侧变化,才能在塑造经济增长新动能,构建美好生活新场景,探索联动发展新模式方面,承担起新的历史使命。


(作者系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上海市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研究中心执行副主任)


为获得最佳浏览效果,请选用Chrome浏览器
Copyright © 2013 www.tongjiren.org     同济大学校友服务系统    沪ICP备14041928号-1
友情链接: 同济文工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