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春阳里”被正式列为上海市风貌保护街坊。同年,虹口区正式启动“春阳里”风貌保护街坊更新改造项目,明确既保护特色旧里风貌,又要做到居民户内厨卫独用。
作为上海从“拆、改、留”变为“留、改、拆”的先期试点,春阳里成为全市第一个完成里弄房屋内部整体改造的项目。如今,随着第一、二期222户全部完成改造,居民们陆续回搬,在老房子、新家园迎来了新生活。
从“拆、改、留”变为“留、改、拆”,这一转向意味着什么?怎样的更新既保护了风貌,又延续了街坊的活力,可以让保护得到更广泛的认同与支持?同济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张俊带来他的解析与思考。
当下的里弄更新难在哪儿
解放周一:能否请您为我们介绍一下,从过往的“拆、改、留”到如今的“留、改、拆”,整个转向为何会发生?
张俊:众所周知,里弄是上海的文化象征。改革开放后,上海为了尽快改善居民的居住条件,在旧区改造中选择了速度优先、拆改留并举的改造方式。
在国务院最新批复的《上海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中,上海提出要大力弘扬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上海城市精神。在此愿景下,里弄无疑也是传承上海城市精神的重要载体之一。为了更好地传承上海的历史和文化,上海市人民政府在2017年11月印发了《关于坚持留改拆并举深化城市有机更新进一步改善市民群众居住条件的若干意见》,明确了“留改拆并举,以保留保护为主”的城市更新指导思想。
解放周一:目前看来,转向发生之后,会带来哪些变化和挑战?
张俊:从拆改留到留改拆,毋庸置疑,初衷就是意识到了更好地传承上海历史文化的重要性,但在传承文化的同时又要进一步改善旧区居民的居住条件,就会遇到不少问题和挑战。
首先是资金问题。不论是里弄保护,还是居民居住条件改善,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上海已有的里弄保护成功案例,大多是通过将居住功能更新为商业功能,获得外部商业资金的投入。新时期,大面积的里弄保护,需要延续的里弄居住功能居多。因此,里弄保护需要政府在资金上持续的投入和支持。
其次是居住密度问题。现有里弄的居住密度普遍偏高。从里弄保护的角度而言,适当降低居住密度既对里弄保护有利,也有利于里弄居民居住条件的改善。
西方一些城市的旧区更新是通过“绅士化”过程来实现的,即原有的中低收入居民退出,中产阶层入住并投入资金来维护和修缮建筑。但业界普遍认为,上海的里弄应是一个更具包容性的居住空间,适度的绅士化是需要的,但完全绅士化不可取。目前,上海既有想进入里弄生活的中、高收入群体,也有想迁出里弄的居民。但愿意迁出的居民一般期望较高的经济补偿,其住房空间又较小。这就给双方需求的对接带来了困难。如能建立一套机制,使里弄人口的流动达到一定水准,将为里弄的保护注入活力。
再次是更新的可持续问题。相对而言,历史建筑要留下来,不断去延续其生命,保持其活力,需要持续的修缮和维护。这就需要长效机制。而且,今天里弄居住建筑的更新改造在未来看来也是历史。今天的改造措施还应当为将来的改造留下余地。这一点说来容易,但在历史文化传承与居民居住条件改善都比较紧迫的情况下,坚持长远的眼光与可持续的策略,确实需要相当大的定力。
里弄保护不能使里弄风貌“貌合神离”
解放周一:看来,当下的里弄更新,难就难在有太多重要的事需要兼顾。2016年,同济社会学系和同济规划院曾在上海选择了100余条里弄、1000多位居民展开调查。在这次调查中,有没有什么发现可以为相关政策的改进提供参考?
张俊:除了主报告(详见下文“链接”),有几点发现,我个人认为非常值得关注。
比如,上海里弄中迫切希望改善居住条件的居民挺多,但由于缺乏经济能力,他们中的大多数对政府的更新政策充满了期盼。新的城市更新意见中强调进一步改善市民群众的居住条件。但就调查情况来看,仍然存在不少居民倾向于拆迁安置,希望更大幅度地改善自己的居住条件。换言之,继续保留里弄并改善居住条件的方法与部分居民的期望可能会存在差距。对于这部分情况,在改造方式的选择上恐怕需要提供更细致、多样的选项。
又如,在目前的里弄生活中,老居民对里弄充满了感情,里弄内的邻里关系和周边良好的服务设施(尤其是医疗设施)显著增加了老年居民的安全感。虽然老年居民也认为里弄的居住条件有待改善,但在里弄和郊区新房的选择上,老年居民更倾向于里弄。其中一个关键原因,是突发疾病、需要救护时,救护车到达里弄一定更快。这提醒我们,在保留里弄、提高里弄居住条件的情况下,需要格外关注老年居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再如,谈里弄更新不可以过于笼统。仅以里弄保护的方法为例,就需要从居家、社区、城市三个层面进行探讨。这背后的核心问题,是在每个层面平衡好风貌保护与居住条件改善之间的关系。
里弄建筑大多经历了百年历史,而在这百年风云中,上海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今天我们谈里弄保护,恐怕重点已不是维持原样的“不变”,而是在变的同时,如何保持里弄的历史风貌。
里弄的风貌,包括“风”和“貌”两部分。“貌”指里弄的建筑和空间环境,“风”指里弄的日常生活、人文风情和留给人们的精神影响。里弄保护首先要保持里弄的空间格局和建筑特色。但里弄的特色不仅在建筑上,还在人文风情里。在我们的调查中,多数居民看重里弄中的邻里关系。分析显示,邻里关系对居民的社区认同、身心健康都有正面的作用。因此,里弄保护一定要注意促进里弄风貌的内外统一、形神兼备,不能只恢复了里弄的“貌”,却失去了里弄的“风”,致使里弄风貌的“貌合神离”。
居民归属感与认同感是风貌保护的基石
解放周一:从你们的调研来看,在里弄风貌保护上,哪些问题是需要特别慎重对待的?
张俊:我们调研下来,有一个非常大的体会:上海大部分里弄建筑已有近百年的寿命,就像八九十岁甚至百岁的老人,“手术”是不能随便做的。更何况,城市的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需要被更长远、完整地对待。
比如,在“动手术”之前,对现有的里弄建筑,我们应该做一些更完整的建筑测绘和调查,形成新的历史档案;要进一步更新里弄保护的建筑技术(包括现有里弄建材的寿命延续方法、
里弄的防火措施等);除了研究里弄内部,还要研究里弄与周边城市空间之间的关系,让里弄保护融入城市。
研究里弄更新方式如何持续、里弄保护的社会基础如何夯实也十分重要。比如,我们需要探讨的是,此次里弄更新后,10年、20年后还能更新吗?还需要更新吗?在空间结构和技术上是否支持这样的更新?毕竟,里弄更新涉及众多居民的切身利益,除了要谨慎调研、反映真实民意、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还要研究里弄更新改造后的社会影响。里弄保留后将长期使用,设计实际效果与预期是否符合,是否促进了文化传承,是否提高了居民的居住满意度,这些问题都需要被长期跟踪、关注。
解放周一:说到要提高居民的居住满意度,如何平衡好居民切实的生活需求与保护、传承之间的张力?
张俊:过往,说到里弄风貌保护,我们总是首先想到政府的责任和影响力。但事实上,里弄保护需要政府力量的介入,也需要里弄居民的参与。
目前,居住在上海里弄中的居民有近40%是外来务工人员,其余为本地居民,本地居民中以老年居民较多。由于里弄居住密度较高,里弄生活设施尚不健全,居民出于生活的需要,在里弄中进行了各式各样的改造,包括占领天井搭建厨房、卫生间,在露台上搭建房间,在弄堂内搭建厨房、洗衣台等。从风貌保护的角度来看,这些自发的改造多数需要被拆除并恢复原貌。但从现有的生活情况看,居民的实际居住条件普遍困难。如果只有拆除,没有相应的补救措施,势必会引起居民的不满。这一现象其实可以引出一个深刻的课题——
里弄居民本应是里弄天然的守护者。如果他们不但不主动维护里弄的空间和环境,还随时有占用公共空间解决自身居住困难的冲动,里弄保护的群众基础在哪儿?如果没有了里弄保护的居民基础,只有外部的保护力量,里弄的保护恐怕不可能持续和长久。
所以,在我们看来,里弄保护的核心是在风貌传承的同时提高居民的居住条件。要将风貌保护内化于居民的居住品质,使居民发自内心地认同里弄的保护。只有居民的居住条件改善了,居民对居住地产生了归属感和认同感,他们才会更积极主动地投入里弄保护中。
其实,现在里弄居民的居住条件,比起30多年前上海里弄的居住条件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但之所以居民不满意,是因为里弄居民的参照系发生了改变,最近20多年上海居民的平均居住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相比之下,里弄居住水平的改善显得“慢”了。
里弄有望重新成为充满吸引力的居住地
解放周一:在您看来,新阶段,保护和规划的策略会出现什么新的变化吗?
张俊:上海里弄曾非常包容,居住着各类精英、文化人士、小商贩、外国人、外来移民。从里弄的亭子间走出了巴金、茅盾、郁达夫、周扬等一批鼎鼎大名的文学家。虽然,今天里弄在上海居住空间中的比例变小了,但里弄仍然在发挥它的居住功能,为上海本地人、外来务工人员、外国人提供居住空间。
一个城市的伟大不仅在于能够吸引人才,更在于能够孵化人才,为人才提供成长空间。里弄的魅力,不仅仅在于里弄的建筑空间、环境,还在于它对居民的包容,在于来自全市、全国、全球的居民都可能在其中找到合适的居所,并建立起良好的邻里关系,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从这一点来看,留改拆并举、以保留保护为主的更新政策,为上海里弄保护留下了空间和时间。里弄有望重新成为吸引各类居民的居住地。
而且,在全球化时代资金、人才加速流动的背景下,文化的不可移动性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里弄更新是彰显里弄的文化传统和文化自信的过程。在政府政策的引导下,居民自发的改造若有望被纳入里弄保护的大框架下,或许也能为里弄保护引入更多的社会力量。
目前,上海的里弄保护已经有虹口区春阳里保留原住户的改造方式、黄浦区承兴里“抽户”改造方式等多种试点。这些项目都在推进过程中。相信经过一段时间的试点,上海可以探索出一批具有可持续性的里弄更新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