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声音

郑惠强:城市智能,为民惠民


何谓智能城市?


智能城市就是把基于感应器的物联网和现有互联网整合起来,通过快速计算分析处理,对网内人员、设备和基础设施,特别是一些公共行业(包括交通、能源、商业、安全、医疗等)进行实时管理和控制,这是当代新型的城市发展类型。通过智能建筑、智能小区之间广域通信网路、通信管理中心的连接,继而使整座城市逐步实现智能化。对于政府来说,智能城市可以为管理部门在行使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职能的过程中,提供科学决策依据,创造和谐生活环境,为现代城市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最优的解决方案。



如果说智能城市是完成时的话,那么城市智能化就是进行时。


城市智能,首先应当是城市管理智能化,由智能城市管理系统辅助管理城市;其次是基础设施智能化,包括智能交通、智能电力、智能建筑、智能安全等等。当然,还应包括智能医疗、智能家庭、智能教育等社会智能化,以及智能企业、智能银行、智能商店的生产智能化,从而全面提升城市的生产、管理、运行现代化水平。城市智能化,集中体现在城市运维的感知、记忆、反应、学习、协同等能力。而这些,都离不开互联网。事实上,正因为有了互联网,城市智能化的实现才有可能。



城市智能化的实现离不开大数据安全可靠。


城市要实现智能化,首要前提是必须掌握和拥有与城市生存发展、运行管理、生产生活相关的大数据。这离不开以下五方面的有序建设:一是信息基础设施。信息基础设施是城市获取信息的基本能力,每座城市都必须根据自身特点和发展方向,综合思考、整体规划;二是城市基础数据库。一座城市的数字化程度,从源头上取决于基础数据库的容量、速度、便捷性、可更新能力和智能化水平。而城市基础数据库,至少应包括人口、土地、交通、管线、经济管理等内容;三是电子政府和城市信息安全。对政府而言,电子政府既是提高工作效率、提升施政水平、优化服务功能的有效途径,又是扩大政府工作透明度和接受有效监督的重要工具。与此同时,必须清醒认识到,城市智能化对传统的信息安全体系带来了严峻挑战。任何重大信息安全问题,都将带来可能的灾难性后果。事实上,城市信息安全不仅是技术问题,而是需要综合多方面的因素,包括管理制度、产品规范、安全等级保护、风险评估、监测指标、法律法规等等,通过严厉措施,规范安全行为,提高风险保护能力;四是电子商务框架。建设全方位、多等级和虚拟化的电子商务系统,将凸现未来城市发展的活力;五是城市交通系统智能化。所谓城市智能交通系统,就是把涵盖GIS、GPS和遥感等多个学科理论和技术融合在一起,通过先进的信息技术、电子监控技术和传感装置设备等,将实时精准的交通信息传递给交通管理系统,以达到有效缓解道路交通拥挤堵塞的压力。城市智能交通系统的使用,不仅是理论上的突破、技术上的创新,还是形成文明社会的重要基础。




不忘初心 破除障碍 识才爱才


不忘初心 我们建设智能化城市的根本目标是什么?从现实情况看,某些政府部门推进智能化建设,似乎是为了能够提升管理效率,使行政管理更方便。这个愿望当然没错,但它不应该是智能化城市建设与发展的根本目标。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个主要矛盾,才是我们建设发展城市智能化的根本目标。也就是说,建设智能化城市,最终愿景是要让人民生活更方便、更安全、更美好、更舒适。德国汉堡科学院院士张建伟曾经在中国机器人峰会上表示:“未来全新人类社会生活和需求与现代技术存在差距,这个GAP就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实际上我们可以把它列举出来,未来少人化甚至无人化的工厂、老人化社区的服务和护理、虚拟社区的交互、私人定制的陪护等等,这些都是我们未来重要的应用场景。” 这正是当前城市智能化推进过程中可以优先考虑的重点领域。


破除障碍 眼下的政府管理一般是以条线为主,各自为政,自扫门前雪,种好“一亩三分地”。但是,条与条之间缺乏一种广泛、畅通、便捷的紧密联系。而那种联系,恰恰是实施城市智能所必须的。政府各部门的手中都拥有实施管理所需要的平台和数据。但各平台的数据基本上是相互割裂的,而且往往只允许部门内部享用,自得其乐。这些部门的“私有财产”对外界则是保密的、是不能共享的,也就更谈不上可以交易。这种现状,显然与建设智能化城市是不能容忍的。还有必要指出的是,即使是政府部门掌握的有关个人数据,也是不充分、不完整的。虽然包括了从出生、入学、就业、婚姻、生育到死亡等信息,但这些信息都是静止的,不能生成对一个人动态行为模式的分析。而且,由于眼下公众的大部分线上活动并非在政府平台上进行,而是在搜索引擎、购物平台、社交网络等由民企运营的商业平台上操作,因此,大量的数据实际上掌握在民企手里。当然政府可以在行政、司法和执法的过程中要求企业提供特定的个人数据,但这种要求只能在具体的个案中针对特定的人物,不能生成为必要的大数据。况且,也可能遭到企业以保护商业秘密或合同关系为由的拒绝。类似这些管理体制的问题都值得关注。


识才爱才 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的短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城市智能相关产业发展最主要的短板。比如,城市智能离不开的人工智能领域,有资料显示,我国人才拥有量1.82万,占全球8.9%,而美国占比13.9%;清华大学一份研究报告显示,中国大陆人工智能领域杰出人才数量不足千人,而美国占比为20%。全球人才投入较高的企业中,大陆仅有一家进入了全球前20,即“华为”。《 2018中国人工智能发展报告》研究显示我国人工智能核心技术可能更多的是在实验室阶段,真正落实在商用领域的比例并不高,相关领域的人才短缺成为主要原因。


城市智能未来发展的前景很难预料,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它对未来城市发展的影响是长久的、是深远的,需要我们营造更好的产业生态,推动更高水平的开放创新。(作者系同济大学教授、上海市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研究中心主任)



注:本文节选自作者在“2018世界人工智能大会——静安国际大数据主题论坛”的演讲,有删节、修改。


机构 | 上海市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研究中心


为获得最佳浏览效果,请选用Chrome浏览器
Copyright © 2013 www.tongjiren.org     同济大学校友服务系统    沪ICP备14041928号-1
友情链接: 同济文工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