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同济欢迎法国汉语教育总督学白乐桑教授
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离不开对中国伟大的古典文学传统的继承与发扬,而中国当代文学的海外热度高低,与世界各国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关注热情高低密切相关。
中国古典文学在世界各国的译介与传播史可追溯到公元7世纪:日本遣唐使拉开了翻译中国古典文学的序幕,至18世纪英国人詹尼尔(Soame Jenyne)将《唐诗三百首》译成英文,期间起起伏伏,但绵延不绝,源远流长。“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唐诗三百首》的译介在世界各国产生的文学和文化影响最广泛、最深远。以《唐诗三百首》为代表的中国古典、经典文学对世界各国的文化发展产生了直接的滋养作用,国外出版社对唐诗等中国古典文学的翻译出版几乎从没有间断过,尤以英、法、美等经济大国为主。
中国被誉为“诗的国度”,其中唐诗作为中国诗歌美学的集大成者,现在已得到西方世界认知和接受,并能与西方文化平等对话,实现了中西文化互补共鉴,证明了多元文化可以相容共生。以美国为例,中国古典文学在美国的译介对美国文坛产生过重要的文学和文化影响。美国学者能够从无比深厚的中华文化历史底蕴中撷取精髓,汲取精神营养,并促其在美国文化中获得深沉持久的力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美国文化相适应,进而产生世界价值和永恒价值。这是中华优秀文化的根基,也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当代价值。据不完全统计,仅2011年以来美国就推出了24部不同版本的唐诗选集。
1884年,中国“东学西渐”第一人陈季同在《中国人自画像》一书中把李白、杜甫、孟浩然、白居易等作家的诗译成法语介绍给欧洲读者,由巴黎Calmann-lévy出版社出版,后来又由多家出版社多次出版,包括英文版,在欧美国家盛行不衰,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海外传播和延续产生了直接的推动作用。
一国文学的国际传播频率和效果与一国的经济发达水平息息相关。“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美国、德国、法国等国家曾凭借强大的综合国力、发达的经济水平、先进的技术传播手段和多元的文化传播交流途径,在促进本国文化繁荣的同时,自身也发展成国际文学交流活动最频繁、最发达的地理空间,梳理和研究欧美国家文学世界化的进程,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国际化之路可提供镜像。
历史证明,文学在低语境文化国家和语境文化高低程度接近的国家更易于传播。比如,英语国家及大部分北欧文化国家属于“低语境”文化范畴,文化传播对语境的依赖程度较低。“低语境”能够为异域文学作品的国际传播提供天然的生存土壤和发展、创新空间。正因如此,中国文学在英国、美国和澳大利亚三者中的任何一个国家的主流出版社出版后,通常都会在其他两个国家出版译者相同、内容几乎相同、封面设计略有不同或差异较大的译本。此外,中国文学的译本在英语国家出版后,进入德国、法国、西班牙等欧洲国家文学市场的脚步也就明显加快。
在新的中国当代文学海外传播热潮越来越近的时期,中国古典文学在美国等国家的传播经验可以提供有益的参照。我们应该深入挖掘中国古典文学的当代价值,处理好中国当代文学与中国古典文学的传承与发扬的关系,将中国古典文学中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和东方美学有机融入当代文学创作,并与新时代中国精神有效结合,进而积累传统、创新传统、沉淀新的优秀传统,借力中国古典文学的国际化经验和“一带一路”所铺设的文化交流之路,推动中国当代文学在沿线国家的传播之路变成与各国文学的融合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