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建勋——同济大学国家创新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首席专家,同济大学财经研究所所长、经济与管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兼任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副主任、上海市金融学会副会长等
改革开放40年来,上海城市建设发展取得辉煌成就,在服务和对接国家战略、不断提升城市生活质量、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等多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进入新时代,对照推进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新任务、新目标,聚焦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的历史性转化,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上海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从全球化的视角来看,上海是全国人民的上海,是面向世界的上海。我们要大力弘扬“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城市精神,欢迎和包容各方人士在申城创新创业。
从历史的视角来看,民心是最大的政治,百姓的事是天大的事。上海要以更高标准推进政府改革,树立需求导向、问题导向、效果导向的改革取向,紧紧抓住“衣食住行、业教保医”等群众切身利益问题入手,让广大市民真切体会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进一步来看,随着《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的正式发布,上海城市的发展目标明确表述为“卓越的全球城市,令人向往的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对于这一愿景,一些人往往侧重于论述“卓越的全球城市”,而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阐述相对不多。
那么,“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对于上海的自身发展以及上海作为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核心城市、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龙头”而言,有着怎样的重要意义?上海城市建设的社会主义属性和价值追求,又有着怎样的内涵和特征?
■国际化和现代化是上海的显著特征,但上海并不是要建成另一个纽约或伦敦。上海建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统一,是发展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和先进制度的高度统一
■眼下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只有2年时间。上海要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基本框架,基本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要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上海力量。同时,有必要为落后地区的发展继续贡献智慧和资源
■让城市更美好、更公平、更和谐、更文明、更民主,让生态环境更宜居,是上海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根本任务和努力方向。为实现这一目标,必须以更高标准推进政府改革,树立需求导向、问题导向、效果导向。这是提升发展质量、改善民生、创造高品质生活的方法论
■走出一条符合超大城市特点和规律的社会治理新路子,是关系上海发展的大问题。要加快补好短板,聚焦影响城市安全、制约发展和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加强综合整治,形成常态长效管理机制;要发挥社会各方面作用,激发全社会活力
进一步发挥龙头作用,在区域联动中积极作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上海要解放思想、勇于担当、敢为人先,坚定践行新发展理念,深化改革开放,引领创新驱动,不断增强吸引力、创造力、竞争力,加快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强调“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有三个方面的重要意义:
第一,上海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是在党的领导下,按照新时代的总目标、总任务和总要求进行建设和发展的。
具体内涵包括发展社会主义先进生产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创造满足人民需要的高品质生活。上海坚持这样的城市发展方向,就能把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就能顺利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就能真正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第二,上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是在更好地实施国家发展战略任务中逐步实现的。
只有意识到这一点,上海才能更好地承担起服务长三角、服务长江流域、服务全国的责任。由此,需要继续当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在深化自贸试验区改革上有新作为,在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上有新作为,在推进社会治理创新上有新作为,在全面从严治党上有新作为。
对照这一要求,上海应进一步解放思想、勇于突破,对照最高标准、查找短板弱项,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进一步彰显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试验田的作用,努力把上海自贸试验区建设成为融开放和创新为一体的综合改革试验区,成为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推动市场主体走出去的桥头堡。
第三,上海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要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作更大贡献。上海与长三角是天然的有机整体。
在近代以来的发展过程中,上海形成了核心城市的地位,这是历史的积淀。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要进一步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推动上海与周边城市协同发展,构建上海大都市圈和沪杭大湾区。
同时,要努力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优化城市空间格局,构建由“主城区—新城—新市镇—乡村”组成的城乡体系和“一主、两轴、四翼,多廊、多核、多圈”的空间结构。在此基础上,上海就能在推动区域经济联动中有积极作为,就能进一步发挥长江流域和长三角地区的龙头作用。
以造福人民为最大政绩,在“落地”上务求实效
国际化和现代化是上海的显著特征,但上海并不是要建成另一个纽约或伦敦。在这样的前提下,上海城市发展如何体现出社会主义本质特征和价值追求,如何实现城市现代化与社会主义的有机统一,成为一个重要的现实课题。对此,应当把握好以下几点原则:
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是首要特征。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40年以来,上海城市发展取得的辉煌成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成功案例。党的领导是确保上海沿着正确方向的根本保证。上海建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统一,是发展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和先进制度的高度统一,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生动体现与伟大实践。
当好排头兵和试验田是主要特征。上海作为排头兵先行者,承担着为国家建设持续作出贡献的重任。远的不说,眼下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只有2年时间。根据规划,上海要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基本框架,基本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要在更高水平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上海力量。同时,社会主义要实现共同富裕和公平正义。上海有必要为落后地区的发展继续贡献智慧和资源,这也是上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内在职责。
创造高品质生活是重要追求。“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口号,也是上海城市建设发展的自觉追求。新时代,让城市更美好、更公平、更和谐、更文明、更民主,让生态环境更宜居,是上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根本任务和努力方向。
为实现这一目标,必须以更高标准推进政府改革,树立需求导向、问题导向、效果导向。这是提升发展质量、改善民生、创造高品质生活的方法论。坚持需求导向,就是要把人民群众的冷暖安危和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作为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中找寻发展重点、方向和目标;坚持问题导向,就是要瞄准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课题、制约创造高品质生活的突出矛盾、群众反映强烈的民生诉求,把问题找准找透,进而把解决问题和突破瓶颈、把补短板和补漏洞作为工作的着眼点与着力点;坚持效果导向,就是要以造福人民为最大政绩,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从小事难事实事做起,在“落地”上务求实效,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需要指出的是,城市现代化包括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经济体系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及人的现代化等多方面内涵。其中,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从制度运行维度上拓展了现代化的空间,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题中应有之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走出一条符合超大城市特点和规律的社会治理新路子,是关系上海发展的大问题。下一步,上海要持续用力、不断深化,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增强社会发展活力;要强化依法治理,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城市治理顽症难题;要强化智能化管理,更多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手段,提高城市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管理水平;要加快补好短板,聚焦影响城市安全、制约发展和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加强综合整治,形成常态长效管理机制,努力让城市更有序、更安全、更干净;要发挥社会各方面作用,激发全社会活力,群众的事同群众多商量,大家的事人人参与。
打响“四大品牌”,是建设国际大都市重要抓手
为更好地落实和服务国家战略,上海作出了强化创新驱动、突出制度供给、扩大服务功能、创造品质生活,打响上海服务、上海制造、上海购物、上海文化“四大品牌”的战略部署。这是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抓手,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当好排头兵先行者的重要举措。
第一,打响上海服务品牌,增强全球城市功能。
全球城市是具有全球功能的城市。卓越的全球城市,是以世界为市场,主动输出高端化、高辐射、强影响、强话语权的超级服务,是全球经济活动绕不开的枢纽城市。其中,关键在于提升和完善服务能级、服务平台、服务产业和服务环境。
在具体层面,要聚焦拓展服务范围、提升服务能力、发展服务经济和打造服务型政府等重点领域,推进“一带一路”桥头堡建设,提升金融核心功能,提升航运核心功能,提升贸易核心功能,提升专业服务能级,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进一步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同时,要精准对接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提高公共服务供给的效益和水平。要加快提升社会治理的服务能力,把家门口的事办得更好,提高城市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法治化管理水平。
第二,打响上海制造品牌,打造科创引领新高地。
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来说,有没有在全国乃至全球响当当的产业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指标。从这一高度出发,如何培育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上海特点及全球知名度的制造产业,进而形成上海制造的产业品牌,理应成为上海城市建设发展的重要方向。
要依托自贸试验区和全球科创中心建设等国家战略,对标最高标准、最好水平,探索制造业转型升级新路径,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抢占全球产业价值链中高端,向“高端集群、标识独特、创新引领”迈进,形成优势产业集群领先、新兴产业快速壮大、优质企业茁壮成长的态势。
第三,打响上海购物品牌,培育全球时尚新地标。
现代化国际大都市都是知名的“购物天堂”,都是集旅游与时尚为一体的地标。上海应通过聚焦国际消费、品质消费、时尚消费、创新消费等重点领域,通过提升消费软环境、深化制度创新、推出消费领域新指标体系、出台支持政策等措施,提升中高端商品集散度,增强国际消费品集散功能。其中,办好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是一个重要平台和举措。通过打造“365天永不落幕”的专业贸易平台,将进一步提升上海的国际品牌聚集度和商业新模式显示度。
第四,打响上海文化品牌,构建先进文化新舞台。
文化体现城市活力、包容力和创新力。上海打造文化品牌,既要体现中国特色、上海特点,也要体现全球多样性和世界潮流。从本质上来看,上海文化是一种先进文化,会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这是上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鲜明特色。下一步,要进一步挖掘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的宝贵资源,打好“文化地标”和“文化产业”两张牌,打造独特的文化标识,做强优势文化产业,完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总之,上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是一个系统工程,在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效果导向有机统一的基础上,要着力抓好重点工作,统筹协调好民生改善、经济转型升级、社会保障完善、市民素质提高以及城市治理改善等多项工作,努力使城市建设和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市民,努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