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声音

孙宜学:德国华文教育的“一带一路”机遇

孙宜学——中德人文交流研究中心研究员

摘要:互联互通首先应解决语言互通之困,语言的交流与合作,是“一带一路”的沟壑之桥,江河之桥。这为德国的汉语教育,包括华文教育带来了新机遇。

海外华文教育是海外华人保持民族特性、传承传播中华文化的“留根工程”,因此,海外华文学校是侨务部门开展工作的重要渠道,华文教育是侨务工作的重要抓手,肩负涵养侨务资源、弘扬中华文化的重任。

因为复杂的历史原因,世界各国的华人教育一直受到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发展坎坷,甚至屡遭取缔,以至人身迫害。但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和国力增强,客观上使海外华人获得了来自祖国的直接或间接的支持,客观上提高了华侨华人和华语的地位,使华语在各国社会生活和国际交流中越来越具有通行语价值,也推动各国华语政策越来越宽松,华文教育获得的中外各国政府和华侨团体的支持也越来越多元和丰富。因此,在“一带一路”新的历史机遇期,如何进一步发挥海外华文教育为汉语与中华文化国际传播提供的资源优势,更加扎实有效地推进海外华文教育,为传承中华文化、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做出新贡献,已成为目前一项亟需研究和推动的工作。

德国的华文教育起步晚,发展慢。据目前掌握的资料,德国的华文教育大约始于400年前,一直到二战前夕,华人移民数量相较于东南亚都非常少。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政治制度的原因,中国与东德的关系更为密切,因此,移居联邦德国的华人数量骤减。进入70年代后,由于东南亚国家的反华运动,从海外移居德国的华人移民数量增加。另外,我们也应该注意到,1972年,中国和联邦德国建立了外交关系,这使得两国开始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各方面的交流,尤其是中国派遣赴德公费留学生计划的实施,使得华人移民数量开始大幅增长。之后,两国之间的经济贸易往来也日益增长,到2004年,中国取代日本,成为德国在亚洲的第一大经济合作国家。

当前,中德关系总体平稳,经贸合作稳中有升,文化理解和认同逐步深入,学习汉语的需求也在随之增长,华文教育也越来越能获得政府、社会和民众的支持,一些中文学校的非华裔学生数开始增加,但总体而言,德国华文教育对这一新的良好机遇准备不足,应对乏力,不但新型教材、合格师资缺乏,而且教室都不足,出现了求大于供的尴尬局面,导致华文教育生源流失。而对德国主流学校而言,虽然德国中小学学习汉语的热情和实际需求都在增加,但目前主要还只是纳入兴趣课序列,因为兴趣课对老师的职业素质的要求不高;但从汉语在德国的未来发展的角度,最好能将汉语课纳入成绩计入毕业考试成绩的选修课,而这对教学大纲、师资就都有了严格要求,而现有师资和教材则无法满足相应的标准,这对德国的汉语教育,甚至未来的汉学家培养,都是制约的瓶颈。

“一带一路”倡议是推动中国与世界的互联互通之路,而互联互通首先应解决语言互通之困,语言的交流与合作,是“一带一路”的沟壑之桥,江河之桥。这为德国的汉语教育,包括华文教育带来了新机遇,甚至连路径都规划好了。因此,德国的华文教育应抓住“一带一路”机遇,克服德国华文教育发展在教材、师资、培养模式等方面的诸多问题,谋划新局,形成德国华文教育、汉语教学和中华文化传播的有效模式,推动出现德国华文教育与中华文化传播的新高潮。



为获得最佳浏览效果,请选用Chrome浏览器
Copyright © 2013 www.tongjiren.org     同济大学校友服务系统    沪ICP备14041928号-1
友情链接: 同济文工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