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校要闻

我校用影像展、研讨会纪念5•12汶川地震十周年

5月11日,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影像学术委员会主办、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王伟强教授策展的2018《城影相间---汶川十年、规划行动》影像展在北京中国城市规划设计院开幕,5月12日在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二楼举办,与此同时,我校专家及上海援建单位专家齐聚都江堰,与当地共商“5•12”震中城镇重建十年转型发展问题。

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对四川、甘肃、陕西等我国西部地区造成严重的自然环境破坏,人民生命和财产蒙受重大损失。灾害发生后,在党和国家领导下,全国各界踊跃参与到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中,展现出坚韧、友爱、团结、互助的精神和气节。我校众多规划师、建筑师、工程师和师生们第一时间奔赴灾区,投身救灾及灾后重建工作,谱写出一系列感人的篇章。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王新哲介绍,分别在北京和上海举办的展览主题为“汶川十年、规划行动”,共三个板块,分别是“灾难瞬间”、“大爱无疆”与“灾后重建”。通过纪实和人文类的影像作品、音频视频、草图模型、研究文献等体裁,回顾各界参与抗震救灾、众志成城的精神气概,再现灾后“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团结精神和灾后重建的建设成就,缅怀因灾害而逝去的生命。

其中,“灾难瞬间”板块,讲述的是特大地震所造成的破坏。作品不仅关注建成环境的破坏、财产和生命的损失,也通过地震对自然山川、河谷和森林等自然环境所造成的破坏,促使我们进一步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大爱无疆”板块,主要表现灾难发生之后,全国各界人民所表现出的大爱无疆,踊跃支援灾区的景象。作品中既有全国各地及外国团体的救援工作,也表现了灾民们豁达乐观、灾区整洁有序的生活状态。尤其是千万个自发的志愿者们踊跃投入,展现出强烈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灾后重建”板块,通过北川新城、都江堰壹街区、汶川映秀镇以及什邡等各地的重建项目,表现出规划师、建筑师群体不仅在第一时间投入救援,规划建设灾民临时安置点,而且持续多年为灾后重建、恢复家园、恢复生活所做出的不懈努力。展出作品既有对居住建筑、公共服务设施、城市基础设施等建成环境的表现,也有反映灾民恢复生活后所展现的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更有规划师、建筑师的人文思考。展区中央布置了当年全国灾后重建规划获得建设部优秀一等奖的规划作品和模型、草图、视频等,更是丰富了视觉呈现的方式。


               都江堰壹街区住宅   摄影师:邵峰



            蔡永洁设计的汶川地震纪念馆   摄影师:邵峰



                 都江堰文化馆   摄影师:邵峰



              都江堰工人文化宫   摄影师:吕恒中



               都江堰二台山住区   摄影师:邵峰


展览期间还将在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举办两场以城市与生态和谐、城市与社会治理为主题的学术沙龙,参加单位包括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学术机构。学术沙龙将结合多个实证案例,探讨建构人与自然的生态和谐关系、人与人的社会和谐关系等城市发展的相关议题。

王新哲说,本次展览也是为了呼应第九个“全国防灾减灾日”,希望通过展览,推进公众广泛参与城市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社会议题,唤起决策者和民众的城市安全意识。改革开放以来,依托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迅猛发展,我们的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在我们改造自然、扩张城市,当我们理所当然享受着高速增长的红利时,对自然环境的伤害加深了,城市安全的意识淡漠了。空间是社会的发生器,人与空间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构建了我们的空间—社会系统范式。因此,调适人与自然的生态和谐关系、人与人的社会和谐关系,是城市发展中持久的议题。本次展览的参展作品所表达的正是对汶川特大地震及灾后重建的社会意义所进行的人文思考。据悉,展览将延续到5月31日结束。

参加“‘5•12’震中城镇重建十年转型发展研讨”的我校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彭震伟教授介绍,经过十年的重建和发展,汶川、都江堰等十个极重灾县(市)各方面都取得巨大进步,已完全走出地震的阴影,但也同样存在新的发展压力。如何充分发挥重建后优良硬件设施的作用,实现城镇乡村的转型升级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当前普遍面临的问题。

他说,2008年大地震,映秀镇、汶川县城、都江堰城市是离震中最近的城镇,又分别代表了极重灾区重建发展的三种城镇类型,上海同济规划设计研究院也持续深入地参与了三个城镇的规划设计。重建十周年之际,进入新时代的三个城镇如何转型升级?我校规划设计研究院召集上海和当地政府,一起回访评估城镇重建规划实施的效果、调研当前重建城镇面临的主要问题。像映秀镇现在户户有商铺,家家搞旅游;刺绣、特色水果业都很“网红”;我校在都江堰设计的壹街区现在已经成了“川西风貌、上海风情”的特色街区,是游客必到的“打卡地”。但是,正如震区百姓将地震纪念日改成“感恩日”一样,发展的阶段不同面对的“瓶颈”问题也不一样,这都需要专家们献计献策,以便“绿水青山”更好地成为金山银山。


为获得最佳浏览效果,请选用Chrome浏览器
Copyright © 2013 www.tongjiren.org     同济大学校友服务系统    沪ICP备14041928号-1
友情链接: 同济文工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