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上观新闻】未成年入党的他在党70年,不做校长的他捐2/3年收入,老教授们这样比数字

“我17岁未成年时就入党了,18岁成为正式党员。”党龄长达70年的同济大学老教授宗林,常被问起怎么那么早就入党了,“我是在国家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入党的。”6月25日,宗林与上海各大高校党龄50年以上的30多位老教授,头一回走进新开放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纪念馆。

88岁的复旦大学中文系老教授陆士清,党龄只比宗林少一年,他笑言自己“退休但不褪色,永葆革命本色”。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发现,从古稀之年到耄耋之年,身在中共一大纪念馆的他们,胸前挂着“光荣在党50年”的纪念章,意气风发,精神矍铄,又显得年轻了。

【7岁丧母,又找到“母亲”70年】

长期生活在上海的宗林教授,至今记得小时候的外白渡桥设有日军岗哨,他和伯伯一起过桥,不得不向岗亭守卫脱帽鞠躬,“只要稍有迟疑,枪托子就上来了,不管你男女老少……”

宗林一家六口,在抗战烽烟中,他的父亲离家内迁工作,他母亲和4个兄弟姐妹在外逃难。妈妈感染风寒,又遭惊吓,在宗林7岁时就早早过世。国恨家仇之下,宗林过着寄人篱下、苟且营生的童年。

小学时,宗林被迫学习日语课,尝到“亡国奴”的滋味,“没有国,哪有家,到底谁能挽救国家、解放民族?”到初中,抗战胜利了,身在国统区的他发现,“好不容易赶走了日本鬼子,却还是没能过上安稳的生活。”在高三,正值抗美援朝,“没想到美帝又把战火烧到了家门口,我们再不能回到过去那样的日子。”

于是,1950年,宗林不仅申请入党并且写了“血书”参军,报名加入了军干校,其后荣立过三等功,但因伤病导致三等残废而复员。1955年,响应国家向科学进军的号召,他报考进入同济大学城市规划专业学习,后留校任教,长期从事教育科研。

从苦难岁月到复兴时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宗林教授直言,虽然7岁时自己就失去了母亲,却在这70年里找到了“母亲”,始终感恩于那份初心。

老教授们也不忘走进一大会址,在上海老教授协会会长、上海交大原党委书记马德秀带领下,面对巨幅党旗,一起举起右拳,重温入党誓词。入党56年的马德秀与老教授们共勉,“老骥伏枥,壮心不已;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最后一个仍在实现的梦:慈善梦】

“我曾经彷徨过、懊丧过,后悔自己晚生了20年,否则我也能成为像董存瑞、黄继光那样的英雄。”说这话的杨德广教授同样是高中入党的,他从农民的儿子发展为大学的校长,一直有一种“英雄情结”。

原来,杨德广出生在南京雨花台附近,从小崇拜杨靖宇、夏明翰、刘胡兰等革命英雄,却始终无法成全自己。直到1963年开展学雷锋活动后,他的人生价值观才发生改变,认识到和平时期的英雄就是像雷锋那样多做好人好事,全心全意为民服务。

求学华东师大,每到周日他把同寝室上海同学的被子拿出去晒,每月省下两三斤饭票塞到年龄较大、身形较大的同学枕头下。工作后,乃至后来担任上海市高教局领导和上海师范大学校长时,他都坚持骑自行车上下班。杨德广透露,当年骑车上苏州河桥时,他还常常帮拉板车的老工人一把,一手驾单车、一手推板车。

在原本年久失修、积水成潭的上海师大,他掌校7年之间,立下“三年内不解决困难就辞职”的军令状,不仅为千余户教职工分到新房,而且拿下了“上海市花园单位”。2004年,退下校长岗位的次年,元旦后的上班第一天,他开始连年为学校爱心基金、教育发展基金捐两笔款,至今已坚持18个年头。

“这是我最后一个正在实现的梦——慈善梦。”杨德广说,“我儿女都支持我,因为他们也都是党员。”他组织起阳光慈善之家,团结了包括老教授在内的近200人投入帮困助学公益活动,“5年来,我将自己年收入的三分之二,用于帮困助学,为精准扶贫做点贡献。”算起数字来,截至目前,他们资助的西部贫困学生中已有517人考取了大学。

作者:徐瑞哲

链接:https://web.shobserver.com/staticsg/res/html/web/newsDetail.html?id=380239


为获得最佳浏览效果,请选用Chrome浏览器
Copyright © 2013 www.tongjiren.org     同济大学校友服务系统    沪ICP备14041928号-1
友情链接: 同济文工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