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知名科学家姚期智受聘任同济大学名誉教授,分享AI研究前景:以学科交叉产生“大能量”的新核心技术

请大家先设想一下这样的场景:在不久的将来,当你需要乘飞机出行时,机器人将会为你提供多种方案。一是选个直飞的航班,这样省时,但可能会遇到延误;第二个方案是转机,可能麻烦一些,但相对经济。但最终的决策权,在你手中。

以人类的利益为先,并给予更多选项,帮助人类更加了解自己,这就是科学家眼中可控的超级人工智能:利他、谦卑、尽心。

8月11日,图灵奖获得者、中科院院士、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院长姚期智教授受聘为同济大学名誉教授。在随后举行的学术报告会上,姚期智分享了他对AI研究及当前AI人才培养的观察与思考。

“现在的AI应用来自过去的理论研究,AI的一些进步也正来自跨学科领域。今日的理论探索,正为未来的伟大应用奠定良基!”姚期智认为,AI是一个跨学科的行业,从数学、物理等经典科学,到计算机、通讯、控制、统计等近代科学,再到如今人工智能赋能百业,与计算机科学、信息论、博弈论等学科交叉融合,可以说,当前AI发展取得成果的一些前沿领域往往是与一些与AI看似完全不搭界的学科。人工智能研究的特色,就在于它能够巧妙结合若干元素,通过学科交叉产生拥有“大能量”的新核心技术。

毫无疑问,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将深刻改变人类社会生活、改变世界。为抢抓人工智能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国家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今年新增人工智能专业的高校更达到了180所。

高校应当如何培养人工智能人才?姚期智表示,对于有研究兴趣的学生而言,一流高校的学生在本科阶段就需要接触人工智能前沿学科,培养跨学科意识;而在研究生培养上,学生最好能够拥有多学科背景,掌握前沿交叉学科一定理论基础。

以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学堂班(“智班”)培养为例,据智班班主任袁洋老师介绍,智班学生每两周举办一次“吹牛大会”,让学生发挥想象力,畅想人工智能如何赋能百业。学生的脑洞也时常让人惊喜,大家纷纷尝试将神经科学、建筑学、生物科学、人文科学等与人工智能研究有机结合。袁洋表示,如今,人工智能的研究赛道略显拥挤,但如果能够在某个交叉学科领域中发现问题,且能利用人工智能这个新工具去进一步拓展研究,或许会比单纯地聚焦人工智能赛道更有意义。

强调学科交叉,并不意味着强行融合。姚智期同时提醒,虽然人工智能的发展离不开数学等基础学科的发展,但“人工智能发展面临的问题不全是数学问题”,对于数学等基础学科的要求与专业的要求并非完全一致。高校的任务在于培养学生用科学的方法研究人工智能问题并找出解决方案的思维,而非为了多学科,强迫没有兴趣的学生学习过于艰深的跨学科知识,“这很可能适得其反,让学生丧失对研究的兴趣。”姚期智说。

姚期智是世界著名计算机和人工智能科学家,被公认为是密码学及量子计算的国际先驱。2000年荣膺图灵奖(计算机科学的国际最高奖),是迄今唯一获此殊荣的华裔科学家。

姚期智曾于2019年10月率团前来同济大学访问,与同济大学牵头建设的上海自主智能无人系统科学中心的专家一起,就双方人工智能研究内容展开学术互动交流。

今天的学术报告会结束后,姚期智院士一行在同济大学校长陈杰院士的陪同下,参观了上海自主智能无人系统科学中心。

上海自主智能无人系统科学中心自2018年12月在上海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办公室第八次全体会议上揭牌成立以来,已在人才队伍建设、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需求、平台和学科建设、重大科学设施建设等方面取得一系列重要进展。科学中心集聚上海及全球力量,致力于解决人工智能重大前沿科学难题,培养我国当前紧缺的人工智能高端人才,力争取得一批原始创新性研究成果,着力推动智慧城市、智能建造、智能制造、智能医疗、智能农业、智能交通等领域的产业变革,努力建设全球有影响力的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中心。

科学中心现已成功引进一批人工智能相关学科的海内外优秀青年人才;积极服务国家战略,“物联网与智慧城市关键技术及示范”“网络协同制造与智能工厂”等多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获批;积极服务上海科创中心建设,《人工智能赋能社区治理的共融模式及其科技支撑方案顶层设计》《人工智能赋能智慧社区综合管理平台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等多个项目获批;重大平台、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建设也正在稳步推进中;五校协同,跨校双聘,开启建设“智能科学与技术”上海市高峰学科,致力于培养具有人工智能基础研究和交叉应用能力的优秀青年人才;继首批118名人工智能方向的博士生之后,今年秋季学期将迎来170名人工智能方向的博士生。在上海市的大力支持下,科学中心选址浦东新区张江科学城内,建设工程被列为2020年上海市重大建设项目。

据悉,同济大学2019年获批建设首批人工智能本科专业,同年增设的多个专业与人工智能相关,比如智能建造、智能制造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微电子科学与工程等。当前,同济大学正在用人工智能赋能传统优势学科和包括人文社科在内的新兴学科,促进学科交叉,激发带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的新动能。

链接:http://wenhui.whb.cn/zhuzhanapp/xue/20200811/365642.html


为获得最佳浏览效果,请选用Chrome浏览器
Copyright © 2013 www.tongjiren.org     同济大学校友服务系统    沪ICP备14041928号-1
友情链接: 同济文工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