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抢占全球科技竞争新高地,产业等不及高校慢慢培养人!顾祥林委员:AI人才亟需突破常规加速培养

人工智能全球竞争日益加剧,各发达国家都把人工智能作为国家科技发展的重要支撑。


“我国人工智能人才的十分匮乏,已经成为制约人工智能科学和技术发展的核心和瓶颈问题。”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同济大学副校长顾祥林提交提案,呼吁在国家层面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突破常规路径,加速培养人工智能领域的专业人才。


1551853090011099981.jpg


人工智能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加快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是事关我国能否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的战略问题。


2017年7月,国务院发布《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明确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战略目标。人工智能已列为我国重大发展战略。而放眼国际,人工智能也已然成为各国竞相布局的焦点。可以说,人工智能领域的全球竞争拉开序幕。


2016年5月美国白宫成立人工智能委员会,将人工智能上升为国家策略;

日本也在“新机器人战略”和“人工智能中心”超级智能社会构想的基础上,提出了“高级综合智能平台发展计划”,综合发展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和网络安全;

在欧洲,人工智能研究与应用持续升温,英国、法国、德国都出台了相关战略规划。


另有统计表明,2020年,全球人工智能领域新增投资金额将达到143.5亿美元,相比2012年的14.24亿美元,增长超过10倍!


顾祥林说,虽然我国在国家层面围绕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理论研究、核心技术等进行了周密部署,但在现实操作中,不管是中国还是其他国家,都出现了人才供给跟不上产业发展需求的现象。


有调查报告显示,全球人工智能人才需求超过3000万人,截至2017年一季度,全球人工智能技术人才超过190万,其中美国超过85万,中国不足5万。


1551853102476086722.jpg


“世界主要国家抢夺人才的战争已近白热化。人才问题直接导致我国人工智能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与国外差距较大。”顾祥林结合过去一年调研的情况谈到,目前,我国人工智能企业在原创性人工智能算法、核心系统与工具、基础理论与方法上落后于国外。


“核心的技术是买不来的。依托自身力量,瞄准人工智能学术前沿,自主培养我国智能科学与技术人才是我们的唯一选择。”顾祥林认为,国内高校目前已经纷纷顺应国家需求,布局人工智能相关学科和专业的速度较快,但在人才培养路径上,仍未能有效突破常规,实现人才的加速培养态势。


世界范围内,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已经经历了从“不可用”到“基本可用”再到“实用”的“三起两落”过程。


1551853110120037735.jpg


由此观察人工智能学科发展,从智慧城市、智能交通、智能制造,到智能农业、智能医疗等等,场景应用和行业结合将是新一代人工智能学科发展的动力和源泉,而这也将直接带动人工智能学科的发展。能不能实现产业应用,是第三次人工智能起落的关键所在。


因此,顾祥林建议,我国要基于场景应用和行业结合布局人工智能跨学科人才培养,要发挥自动化、计算机、通信、脑与神经科学、物理、材料等多学科交叉优势,以应用为导向,做多学科交叉研究,培养跨学科人才。


而在具体的人才培养路径上,顾祥林认为,我国应该迅速突破常规,加速形成我国人工智能人才优势


据介绍,目前,国内已有多所高校成立了人工智能学院、人工智能研究院等机构和平台,初步形成了良好的发展态势。


“信息领域的知识变化和竞争只争朝夕,常规的从本科、硕士到博士的培养过程周期过长。”顾祥林建议,高校不妨开启一些新的人才培养试点,突破体制和人才培养的程序制约,如快速设立一批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生课程班(硕士或博士班),创新方法和手段,与企业结合,与应用结合,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领域的人才培养,加速推进人工智能领域人才的产出。


为获得最佳浏览效果,请选用Chrome浏览器
Copyright © 2013 www.tongjiren.org     同济大学校友服务系统    沪ICP备14041928号-1
友情链接: 同济文工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