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青年报:高校开始布局“新工科”和未来战略必争领域的人才培养

6月将至,一年一度的高考又将来临。根据教育部的统计,2018年全国高考报名考生人数达到975万人,比去年增加35万人。对迈入“新时代”的高校来说,新一轮的专业储备和建设正在紧锣密鼓地展开。青年报记者了解到,“新工科”成为此轮布局中的新亮点。以同济大学为例,今年新增的10个本科专业,其中就有7个与“新工科”相关。教育界人士认为,“新工科”与其说是专业建设,不如说是一次工科教育领域的观念更新、教学内容及组织体系的再造过程。


教育部认定612个项目为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

教育部办公厅近日印发《关于公布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的通知》,认定612个项目为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沪上高校有若干作为负责人单位项目,以及成员单位的项目入选。这也意味着高校开始布局“新工科”和未来战略必争领域的人才培养。

青年报记者获悉,复旦大学总共有7项目入选教育部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项目主要针对人工智能、大数据、集成电路等国家创新驱动战略关键领域。校方表示,将结合学校在智能科学、信息和计算机技术、大数据、微电子等相关学科领域的良好积淀和多学科综合优势,重点予以布局建设。

比如,“智能科学与技术”新工科专业建设将充分利用复旦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依托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国家级示范性微电子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国家级示范性软件学院、航空航天系、工程与应用技术研究院、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宁波市智能制造产业研究院等相关院系、科研机构和产业研究院的优质资源,在学校“2+X”的人才培养体系下,强调扎实的数理基础、持续的学习能力和活跃的创新意识,构建以数理计电为基础、多学科有机融合的课程体系与培养方案,培养面向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和产业的工程科技创新人才,为我国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撑。

此次,上海交通大学也有6个项目入选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


“新工科”与其说是专业建设不如说是工科教育领域再造过程

同济大学则表示,新增的10个本科专业中,更是有7个专业与“新工科”相关,并且,这些专业均自今年高考起开始招收本科生。它们分别是智能建造、智能制造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海洋技术、新能源材料与器件、微电子科学与工程、车辆工程(4年制)。同时,同济大学亦是今年获批“智能建造”专业的唯一高校。

“‘新工科’与其说是专业建设,不如说是一次工科教育领域的观念更新、教学内容及组织体系的再造过程。”同济大学本科生院院长、招办主任黄一如教授这样指出。

“基于这样的理念,作为传统工科优势高校的同济大学正稳步系统地推进工程教育改革创新,以加快培养一批新兴领域的创新型卓越工程科技人才。当下,我们把‘新工科’建设纳入学校‘双一流’建设的总体方案中,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入手,把着力点落在内涵建设上,推进‘新工科’建设进程,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黄一如说道。

作为探索多元化创新人才培养的又一新举措,同济大学今年将设立“工科试验班”,实施招生、培养联动改革。“工科试验班”立足于“互联网+、新工科、仿真”三大特色,面向地质工程、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测绘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等一批相关专业,打造宽口径、重交叉、复合型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同时,同济正在筹建旨在培养未来科技领军人才的特区——“同济学堂”,也是希望立足于优势学科、面向未来科技发展,在全校范围内动态选拔富有科研潜质、学习动力强的本科生,并配备高品质的海内外师资团队,创新课程设置和培养方式,致力于培养面向未来智能发展、真正满足国家发展需要的顶尖科技专家和学术大家。


实施路径新增新兴工科专业+改造升级传统工科专业

另据青年报记者了解,优化“大工科”人才培养格局,以及“新增新兴工科专业”和“改造升级传统工科专业”,正成为不少高校在“新工科”专业建设上的实施路径。

今年起,上海交大新型工科平台将全面升级,打破“一贯制”传统培养模式,整合优势资源,着力构建多学科交叉复合型工程科学和技术人才培养体系。对于特别优秀的学生,可以通过选修难度加深的致远荣誉课程收获更多,毕业时如果能够满足荣誉学位条件,就可以获得致远荣誉学位。

对此,上海交大副教务长吴静怡指出,平台培养体系注重夯实数理化与多学科基础,平台培养期间,学生修读同一套课程体系,包括基础理科类、基础工科类、公共类三大模块课程构成。学校今后将注重交叉融合,增加学科交叉模块学分要求,跨学院组织交叉创新模块课程,着力建设基于理科的面向新兴工科发展的课程群。

“我国建筑业正在向现代工业化转型升级,‘智能建造’是重要方向。我们要和建筑产业融合,加快培养面向新兴产业发展需要的新型卓越土木工程人才。”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院长赵宪忠教授也分享了面向“新工科”的智能建造专业的建设构想。

据悉,“智能建造”技术涉及学科多、跨度大,同济的“智能建造”专业就将以土木工程为核心,结合建筑与城市规划、机械工程、电子与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经济与管理科学等学科共同建设。

与之类似,传统制造业同样面临转型升级,新增的“智能制造工程”专业亦是顺应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产物,将融合机械类、电子信息类、自动化类、计算机类和工业工程类五大类学科群,聚焦于培养引领国家未来智能制造产业发展的系统集成级高级工程人才。

新增的“海洋技术”专业,其前身是“海洋资源开发技术”。为满足当前我国对海底长期科学观测技术人才的迫切需求,“海洋技术”专业将以“海底科学+技术”为培养特色,充分利用引进的高水平工程技术研究人员充实到教师队伍,培养既具备海洋科学知识,又掌握信息、机械工程和电子控制技术等相关知识的新型人才。

“实行多学科融合交叉,培养新兴产业急需的复合型新工科人才,是新工科最基本的内涵之一。”同济大学本科生院副院长吴志军教授介绍,同济还将把“新工科”建设落地于教学最基本的单元——“课程”,直接呈现于课堂教学中。

从课程入手,学校鼓励教师打破固有学科专业壁垒,跨学科、跨专业、跨学部和学院联合开设本科交叉课程,实现文理工相互交叉、渗透。对此,学校已明确要求,每个本科专业至少要推出一门以该专业为主导的交叉课程,并特别鼓励依托学科交叉类的科研团队,开设本科交叉课程。由责任心强、教学受学生欢迎的一名或多名教师担任交叉课程共同负责人,共同组建跨单位联合授课团队,共同制定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实施方案。另外,一些新兴机构的成立,也为新工科专业建设提供了组织保障。


[相关背景]

“新工科”建设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

教育部的相关通知指出,开展“新工科”建设是写好高等教育“奋进之笔”,打好提升质量、推进公平、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攻坚战的重要举措。

“新工科”建设是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战略行动,同时,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为特征的新经济呼唤“新工科”,国家一系列重大战略深入实施呼唤“新工科”,产业转型升级和新旧动能转换呼唤“新工科”,提升国家硬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呼唤“新工科”。

为此,教育部要求,把握好“新工科”建设的内涵,统筹考虑“新的工科专业、工科的新要求”,加快培养新兴领域工程科技人才,改造升级传统工科专业,主动布局未来战略必争领域人才培养。要探索建立“新工科”建设的新理念、新标准、新模式、新方法、新技术、新文化,实现从学科导向转向产业需求导向、从专业分割转向跨界交叉融合、从适应服务转向支撑引领。

其间,还要把“新工科”建设作为高校综合改革的“催化剂”,系统推进大学组织模式、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机制、教师评价激励等方面的综合改革,推动和引领高等教育深层次变革,积极吸纳社会资源、加大推进校际协同,并鼓励“双一流”建设高校将“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纳入“双一流”建设总体方案。


为获得最佳浏览效果,请选用Chrome浏览器
Copyright © 2013 www.tongjiren.org     同济大学校友服务系统    沪ICP备14041928号-1
友情链接: 同济文工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