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俞可:孔子学院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望海楼)

俞可——同济大学中德人文交流研究中心研究员、上海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研究员

近日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进孔子学院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为孔子学院在新时代的发展提供了行动指南。当前,孔子学院业已成为包容共享、和谐共生的中外人文交流品牌,525所孔子学院和1113个课堂遍布全球146个国家和地区。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信祝贺全球孔子学院建立十周年暨首个全球“孔子学院日”时指出,孔子学院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一句话里蕴含着三层涵义。

孔子学院既是讲好中国故事的播音机,更是民心相交的孵化器。通过把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文化精神、文化创新成果推广开来、弘扬起来、传播出去,向世界展现一个真实的中国、立体的中国、全面的中国,孔子学院堪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的典范。讲、播、释,能否增强对外话语的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换言之,能否直抵对方的心灵,则重在交互。习近平总书记视孔子学院为“中外语言文化交流的窗口和桥梁”。以孔子学院传授的汉语为媒介,中外民众心与心的交互得以可能,进而实现心与心的交融。比如,汉堡大学孔子学院便被打造成为当地德国民众的社区文化中心,在此,中德民众在家长里短之间把连接两国友谊的纽带扎紧。

孔子学院培育的既是国际社会的中国情感,更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孔子学院秉承“相互尊重、友好协商、平等互利”的校训,为实现伟大梦想营造和平的外部环境、凝聚磅礴的国际力量。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呼吁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去年年底召开的第十二届全球孔子学院大会便以“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为主题。孔子学院所在之处,就应该是一片片播种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进行文明交流互鉴的沃土。

孔子学院展现的既是世界情怀,更是“四个自信”。播撒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种子,孔子学院彰显的是天下为公的情怀,宣扬的是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的使命,即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中外交流最行之有效的方法,便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首先要有可讲的中国故事、可播的中国声音、可释的中国特色。这些故事、声音、特色扎根于但绝不囿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文化自信”中的“文化”,还包括革命文化,尤其是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唯有以无比广阔的时代舞台、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方可激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进而给那些渴求独立自主、和平发展的国家和民族提供全新选择,为解决各国利益交融、兴衰相伴、安危与共的挑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在这个新时代里,孔子学院大有可为!

  


为获得最佳浏览效果,请选用Chrome浏览器
Copyright © 2013 www.tongjiren.org     同济大学校友服务系统    沪ICP备14041928号-1
友情链接: 同济文工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