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解放日报:引进科技大师 既出成果又育人才

昨天,在7名获得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的外籍专家中,有2人由上海市推荐。他们是哈佛大学医学院终身教授、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施扬,莱斯大学教授、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保罗·斯潘诺斯。

上海市科技奖励中心负责人表示,目前,有一批发达国家的院士在与上海科研团队合作。仅在中国和上海市国际科技合作奖的历年榜单上,就有12名与上海合作的发达国家院士。

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教授蓝斐介绍,施扬是国际知名表观遗传学家、甲基化动态调控领域的奠基人。1982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的他赴美留学,后在哈佛大学获得教职。

近年来,表观遗传学在国际上成为一门显学。施扬2005年欣然接受复旦大学邀请,出任生物医学研究院及其附属儿科医院、附属中山医院的特聘教授。每年他都会来上海三四次,每次工作3周至一个月。经过十余年努力,他为上海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

取得有重要学术和应用价值的科技成果,也是引进国际科技大师后水到渠成的收获。

斯潘诺斯长期从事随机动力学、非线性力学等领域的研究工作,其成果在国际上具有广泛影响。2008年以来,这位美籍希腊裔科学家先后与同济大学、浙江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近20所国内高校开展合作研究。这些研究成果已在我国超高层建筑抗震、大跨结构抗风、高速铁路安全等领域得到应用。

对外籍科技专家来说,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是一个很高的荣誉。不过,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杨芃原觉得,除了授予荣誉,相关部门还需要改革一些政策和规定,让这些为中国科技创新做出重要贡献的大师得到更多的支持。比如,施扬在哈佛、复旦都拥有实验室,每年需要两头跑。“这些年,施扬很累,还经常生病。”杨芃原建议有关部门给他提供更好的住房条件,这样就不必住学校附近的招待所了。

比如,我国科学基金对非全职外籍专家有诸多限制,即使申请到了也很难担任课题组长。对于像施扬这样积极为中国科技服务的外籍专家来说,这些规定有欠公平。因此,杨芃原建议调整相关政策规定,不要搞“一刀切”。

为获得最佳浏览效果,请选用Chrome浏览器
Copyright © 2013 www.tongjiren.org     同济大学校友服务系统    沪ICP备14041928号-1
友情链接: 同济文工团